基于洪涝灾害适应性的南口前镇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的选择 | 第12页 |
1.1.2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 | 第12-14页 |
1.1.3 小城镇的发展与挑战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界定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灾害适应性景观理念构建 | 第19-32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2.1.1 灾害学理论 | 第19页 |
2.1.2 防灾减灾设计理念 | 第19-20页 |
2.1.3 生态防洪理念 | 第20-22页 |
2.1.4 灾后生态恢复理念 | 第22-23页 |
2.2 小城镇灾害适应性景观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2.1 生态环境脆弱 | 第23页 |
2.2.2 基础设施薄弱 | 第23-24页 |
2.2.3 社会结构单一 | 第24-25页 |
2.3 小城镇灾害适应性景观理念构建 | 第25-31页 |
2.3.1 灾害适应性景观概念解析 | 第25页 |
2.3.2 灾害适应性景观要素体系构建 | 第25-29页 |
2.3.3 灾害适应性景观理念的作用机制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南口前镇概况及灾害情况分析 | 第32-46页 |
3.1 南口前镇概况 | 第32-35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32-33页 |
3.1.2 景观环境 | 第33-34页 |
3.1.3 镇区建设 | 第34-35页 |
3.2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情况分析 | 第35-39页 |
3.2.1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概况 | 第35-36页 |
3.2.2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的地理因素 | 第36-37页 |
3.2.3 南口前镇重建对比 | 第37-39页 |
3.3 镇区外部空间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 第39-42页 |
3.3.1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分析 | 第39-41页 |
3.3.2 南口前镇区域山洪风险分析 | 第41-42页 |
3.4 镇区内部景观系统灾害适应性分析 | 第42-44页 |
3.4.1 绿地系统灾害适应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2 水系统灾害适应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3 公共空间节点系统灾害适应性分析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适应性景观体系构建 | 第46-62页 |
4.1 防护型洪涝灾害适应性景观体系构建 | 第46-52页 |
4.1.1 防护绿地体系构建 | 第46-50页 |
4.1.2 水系防护体系构建 | 第50-52页 |
4.2 疏导型洪涝灾害适应性景观体系构建 | 第52-57页 |
4.2.1 顺应模式的城镇总体空间布局 | 第52-53页 |
4.2.2 镇区汇水体系构建 | 第53-54页 |
4.2.3 绿道体系构建 | 第54-57页 |
4.3 渗透型洪涝灾害适应性景观体系构建 | 第57-61页 |
4.3.1 软质渗透体系构建 | 第57-60页 |
4.3.2 硬质渗透体系构建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南口前镇洪涝灾害适应性景观设计 | 第62-76页 |
5.1 南口前镇防御性基础设施适应性设计 | 第62-65页 |
5.1.1 硬质防御性基础设施设计 | 第62-64页 |
5.1.2 软质防御性基础设施设计 | 第64-65页 |
5.2 南口前镇河道景观重塑 | 第65-71页 |
5.2.1 城镇河流的半自然化 | 第65-69页 |
5.2.2 岸线景观重塑 | 第69-71页 |
5.3 南口前镇灾后生态修复策略 | 第71-75页 |
5.3.1 洪涝灾害生态恢复力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5.3.2 洪涝灾害生态恢复力提升策略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7页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