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电力供应现状 | 第11页 |
1.1.2 分时电价政策 | 第11-12页 |
1.1.3 空压机热能大量浪费 | 第12页 |
1.1.4 企业在能源管理中的困境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1 水蓄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余热回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综合系统简介 | 第16-24页 |
2.1 水蓄冷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 第16页 |
2.2 余热回收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 第16-17页 |
2.3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点 | 第17页 |
2.4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系统的主要配置 | 第17-24页 |
2.4.1 高高温热泵型余热回收机组(兼作蓄冷机) | 第18-19页 |
2.4.2 板式换热器 | 第19-20页 |
2.4.3 水蓄冷(蓄热)罐 | 第20-22页 |
2.4.4 循环水泵 | 第22页 |
2.4.5 自动控制系统 | 第22-23页 |
2.4.6 蓄冷机组 | 第23页 |
2.4.7 电动阀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系统的架构设计 | 第24-36页 |
3.1 各分系统设计 | 第24-26页 |
3.1.1 联合站房中控系统设计 | 第24-25页 |
3.1.2 各用能点监测系统设计 | 第25页 |
3.1.3 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 | 第25-26页 |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组成 | 第26-27页 |
3.3 设备与主机信息交互的通信协议设计 | 第27-29页 |
3.3.1 Modbus通信协议分析 | 第27-28页 |
3.3.2 ModbusRTU通信协议设计 | 第28页 |
3.3.3 ModbusoverTCP通信协议设计 | 第28-29页 |
3.4 通信协议转换机箱的设计 | 第29-32页 |
3.4.1 SLIP通信协议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3.4.2 通信协议转换机箱的设计 | 第31-32页 |
3.5 电动控制设计 | 第32-36页 |
3.5.1 PLC简介 | 第33页 |
3.5.2 西门子S7-1200系列PLC的ModbusRTU通信协议设置 | 第33-34页 |
3.5.3 组态软件WinCC简介 | 第34页 |
3.5.4 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系统自动控制设计与分析 | 第36-50页 |
4.1 热回收主机余热回收模式 | 第37-38页 |
4.2 离心式冷水机和热泵机组联合蓄冷模式 | 第38-40页 |
4.3 蓄冷罐放冷模式 | 第40页 |
4.4 蓄冷罐冷却模式 | 第40-42页 |
4.5 热泵机组制冷兼热回收模式 | 第42-43页 |
4.6 蓄冷罐放冷与机组联合供冷模式 | 第43-44页 |
4.7 离心式冷水机末端供冷模式 | 第44-45页 |
4.8 热泵机组蓄冷兼热回收模式 | 第45-46页 |
4.9 自动控制系统特别说明 | 第46-47页 |
4.10 运行模式显示界面设计 | 第47-50页 |
4.10.1 运行模式切换界面设计 | 第47-48页 |
4.10.2 运行模式组态主界面设计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水蓄冷及余热回收综合系统的效益分析 | 第50-53页 |
5.1 系统的经济性效益 | 第50-52页 |
5.1.1 水蓄冷系统的经济效益 | 第50页 |
5.1.2 余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效益 | 第50-52页 |
5.2 系统的社会性效益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