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问题研究 | 第8-9页 |
一、背景研究 | 第8-9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二、系统方法论 | 第10页 |
三、实证调查与个案研究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0-11页 |
二、街头官僚理论 | 第11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一、道路运输的概念 | 第11页 |
二、行政执法的概念 | 第11页 |
三、“互联网+”的概念 | 第11页 |
四、信息化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研究数据云服务体系在运政系统中的应用 | 第12页 |
二、研究基层运政部门管理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运政部门职能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13-14页 |
四、研究运政队伍应如何实现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 第14页 |
五、研究如何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与完善 | 第14-15页 |
六、研究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16-20页 |
第一节 运输1.0时代的概述(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 第16-17页 |
一、运输1.0时代的特点——政策放开、激活市场 | 第16页 |
二、运输1.0时代职能简单、专业化程度不高的运政队伍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运输2.0时代的概述(90年代中期—2014年前后) | 第17-18页 |
一、运输2.0时代的特点——路成网、车更多 | 第17-18页 |
二、运输2.0时代路政强化公共管理职能——以费改税为标志 | 第18页 |
第三节 运输3.0时代的概述(2014年至今) | 第18-20页 |
一、运输3.0时代的特点——需求个性化、复杂化 | 第18页 |
二、运输3.0时代——向专业化、服务型转变的运政管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道路运输行业以及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第一节 道路运输行业的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一、道路交通设施 | 第20-21页 |
二、道路运输载运工具 | 第21-23页 |
三、道路运输服务量 | 第23页 |
第二节 红塔区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一、“条条”模式 | 第23页 |
二、“块块”模式 | 第23-24页 |
三、“条块”结合模式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运政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约 | 第25-30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局限性 | 第25-28页 |
二、全面现代化阶段各个时期交通运输政策概况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运政管理粗放化的制约 | 第30-33页 |
一、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 | 第30-31页 |
二、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部门编制制度不科学 | 第31-32页 |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33-35页 |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平台,各级运管部门政策信息传输不畅 | 第33页 |
二、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不高 | 第33页 |
三、业务办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33-34页 |
四、面向公众数据接口存在空白,公众认知度低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改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建议 | 第35-44页 |
第一节 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构建运政部门精细化管理框架 | 第36-39页 |
一、灵活设定部门岗位,建立有效激励制度 | 第36-37页 |
二、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做到人员配置精细化 | 第37-38页 |
三、加强运政队伍行为规范精细化管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引入现代化“互联网+”的管理模式 | 第39-44页 |
一、建设运政大数据标准基础数据库,开创运政系统内部信息共享新格局 | 第40-42页 |
二、构建运管对外信息数据交互平台,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形式 | 第42页 |
三、搭建运输安全云监管,完善安全监管应急指挥系统 | 第42-43页 |
四、创新宣传形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