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纤维素酶概况 | 第10-11页 |
1.2 多糖单加氧酶 | 第11-13页 |
1.3 嗜热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嗜热真菌中的多糖单加氧酶 | 第14-15页 |
1.5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太瑞斯梭孢壳霉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17-39页 |
2.1 材料 | 第17-20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7页 |
2.1.2 酶、试剂盒及化学试剂 | 第17-18页 |
2.1.3 培养基及溶液 | 第18-19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2页 |
2.2.1 pUC-Pgpd-xyn-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20-26页 |
2.2.1.1 太瑞斯梭孢壳霉基因组提取 | 第21-22页 |
2.2.1.2 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1.3 gpd启动子、终止子与报告基因xyn的克隆 | 第23页 |
2.2.1.4 pUC-Pgpd-xyn-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23-24页 |
2.2.1.5 大肠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 第24-25页 |
2.2.1.6 大肠杆菌Top10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2.2.2 pUC-Pgpd-xyn-Tgpd表达盒的真菌共转化 | 第26-27页 |
2.2.3 转化子的鉴定 | 第27页 |
2.2.4 qPCR法测定转化子xyn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27-30页 |
2.2.4.1 总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4.2 反转录获得cDNA | 第28-29页 |
2.2.4.3 荧光定量PCR | 第29-30页 |
2.2.5 BCA法测定发酵液蛋白质浓度 | 第30-31页 |
2.2.6 转化子的木聚糖酶活测定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3.1 pUC-Pgpd-xyn-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32-33页 |
2.3.2 pUC-Pgpd-xyn-Tgpd表达盒共转化原生质体 | 第33页 |
2.3.3 qPCR法测定xyn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33-34页 |
2.3.4 发酵液蛋白浓度测定 | 第34-35页 |
2.3.5 转化子木聚糖酶酶活测定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AA9家族蛋白在太瑞斯梭孢壳霉中的表达 | 第39-59页 |
3.1 材料 | 第39-42页 |
3.1.1 菌株与质粒 | 第39页 |
3.1.2 试剂盒、酶及化学试剂 | 第39-40页 |
3.1.3 培养基及溶液 | 第40-42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9页 |
3.2.1 太瑞斯梭孢壳霉AA9多糖单加氧酶家族基因的筛选 | 第42-43页 |
3.2.2 太瑞斯梭孢壳霉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43-46页 |
3.2.2.1 gpd启动子和终止子及TtAA9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3.2.2.2 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45-46页 |
3.2.2.3 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转化大肠杆菌 | 第46页 |
3.2.3 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真菌共转化 | 第46-47页 |
3.2.4 转化子的鉴定 | 第47-48页 |
3.2.5 BSA法测定发酵液蛋白浓度 | 第48页 |
3.2.6 重组表达TtAA9的SDS-PAGE分析 | 第48页 |
3.2.7 TtAA9与纤维素酶在水解木质纤维素中的协同效应 | 第48-49页 |
3.2.7.1 以稻草粉为底物的协同酶解反应 | 第48-49页 |
3.2.7.2 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的协同酶解反应 | 第49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3.3.1 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的构建 | 第49-51页 |
3.3.2 pUC-Pgpd-TtAA9-Tgpd表达盒共转化原生质体 | 第51-52页 |
3.3.3 BCA法测定TtAA9发酵液蛋白浓度 | 第52-53页 |
3.3.4 TtAA9发酵液的SDS-PAGE分析 | 第53-54页 |
3.3.5 以稻草粉为底物的协同酶解反应 | 第54-56页 |
3.3.6 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的协同酶解反应 | 第56-57页 |
3.4 讨论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