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微信营销概述 | 第10-14页 |
(一) 微信营销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微信营销与传统网络营销的区别 | 第10-11页 |
1. 准入门槛不同 | 第10页 |
2. 着重点不同 | 第10-11页 |
3. 依托平台的性质不同 | 第11页 |
(三) 我国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四) 我国微信营销的主要模式 | 第12-14页 |
二、C2C模式下微信营销主体法律问题分析 | 第14-19页 |
(一) C2C模式下微信营销主体的法律地位 | 第14-16页 |
1. 购买者的法律地位 | 第14-15页 |
2. 商品(服务)销售者的法律地位 | 第15页 |
3. 微信平台的法律地位 | 第15-16页 |
(二) C2C模式下微信营销主体的法律关系 | 第16-17页 |
1. 买卖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6-17页 |
2. 微信平台与买卖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7页 |
(三) C2C模式下微信营销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17-19页 |
1. 购买者的法律责任 | 第17页 |
2. 商品(服务)销售者的法律责任 | 第17-18页 |
3. 微信平台的法律责任 | 第18-19页 |
三、当前微信营销中C2C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19-27页 |
(一) 当前微信营销的C2C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3页 |
1. 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 | 第19-20页 |
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第20页 |
3. 虚假宣传泛滥 | 第20-21页 |
4. 存在非法传销 | 第21-22页 |
5. 消费者维权困难 | 第22-23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1. 微信营销C2C模式的自身特性 | 第23-24页 |
2. 制度缺陷 | 第24-27页 |
四、美、日社交软件营销法律规制的经验借鉴 | 第27-33页 |
(一) 美国社交软件营销概况 | 第27-28页 |
1. 软件自身的发展 | 第27-28页 |
2. 相关立法的完善 | 第28页 |
3. 有力的监管措施 | 第28页 |
(二) 日本社交软件营销概况 | 第28-30页 |
1. 软件自身发展 | 第29页 |
2. 相关立法的完善 | 第29-30页 |
3. 有力的监管措施 | 第30页 |
(三)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3页 |
1. 保护个人信息 | 第30-31页 |
2. 保障交易安全 | 第31页 |
3. 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 第31-33页 |
五、完善我国微信营销中C2C模式的法律规制建议 | 第33-40页 |
(一) 立法上制定完善关于C2C模式下微信营销的法律法规 | 第33-35页 |
1. 加快电子商务立法进程 | 第33页 |
2. 完善无店铺零售业立法 | 第33-34页 |
3. 填补微信传销的法律空白 | 第34-35页 |
(二) 执法上强化政府监管 | 第35-36页 |
1. 追溯产品来源 | 第35页 |
2. 控制市场准入 | 第35-36页 |
3. 分类监管 | 第36页 |
(三) 司法中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 第36-38页 |
1. 降低举证难度 | 第37页 |
2. 降低诉讼维权成本 | 第37-38页 |
(四) 法律之外的辅助性技术手段 | 第38-40页 |
1. 开通微信支付平台担保交易功能 | 第38页 |
2. 完善在线投诉举报平台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