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伦理解读 | 第16-24页 |
2.1 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伦理解读 | 第16-18页 |
2.1.1 社会适应 | 第16-17页 |
2.1.2 社会适应能力 | 第17页 |
2.1.3 社会适应能力的伦理解读 | 第17-18页 |
2.1.4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 | 第18页 |
2.2 从伦理视域研究社会适应能力的理由 | 第18-20页 |
2.2.1 人是一种道德性的存在 | 第18-19页 |
2.2.2 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是一个道德化过程 | 第19页 |
2.2.3 社会适应过程中人的道德选择的必然性 | 第19-20页 |
2.3 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几种道德理论 | 第20-24页 |
2.3.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 第20页 |
2.3.2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第20-21页 |
2.3.3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2.3.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的伦理分析 | 第24-33页 |
3.1 社会道德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1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道德现状 | 第24-26页 |
3.1.2 社会道德状况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 第26页 |
3.2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质现状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制约 | 第26-30页 |
3.2.1 大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及其现状 | 第27-29页 |
3.2.2 大学生个人品质对其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当代大学生实践理性现状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 第30-33页 |
3.3.1 大学生实践理性的形成 | 第30-31页 |
3.3.2 大学生实践理性对其适应能力的制约 | 第31-33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体德性培育 | 第33-48页 |
4.1 强化自我德性 | 第33-37页 |
4.1.1 提高认识能力——认识社会且自知 | 第33-34页 |
4.1.2 加强自主能力——自重自助且自尊 | 第34-36页 |
4.1.3 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刚毅节制且乐观 | 第36-37页 |
4.2 培育利他情怀 | 第37-42页 |
4.2.1 利他先正己——善良审慎且正直 | 第37-39页 |
4.2.2 .知恩必图报——守信关怀且感恩 | 第39-40页 |
4.2.3 助人如助己——诚实宽厚且慷慨 | 第40-42页 |
4.3 扩展社会视野 | 第42-48页 |
4.3.1 树立合理利益观——互利务实且公正 | 第42-44页 |
4.3.2 践行公民道德观——守规负责且敬业 | 第44-46页 |
4.3.3 争做新时代道德榜样——合作进取且创新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