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条件 | 第19-32页 |
2.1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19-23页 |
2.1.1 北宋中期的经济窘境 | 第19-21页 |
2.1.2 北宋中期的政治危局 | 第21-22页 |
2.1.3 北宋中期的文化颓势 | 第22-23页 |
2.2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 第23-28页 |
2.2.1 “天人相分”的本体论 | 第23-24页 |
2.2.2 “善恶由习”的人性论 | 第24-26页 |
2.2.3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 第26-28页 |
2.3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个人条件 | 第28-32页 |
2.3.1 王安石生平简介 | 第28-30页 |
2.3.2 王安石的个性特征 | 第30-32页 |
第3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 | 第32-54页 |
3.1 王安石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 | 第32-38页 |
3.1.1 “三不足”:政治伦理精神 | 第32-35页 |
3.1.2 “富国强兵养民”:政治伦理目标 | 第35-36页 |
3.1.3 “变风俗、立法度”:政治伦理途径 | 第36-38页 |
3.2 王安石的政治制度伦理意识 | 第38-44页 |
3.2.1 “立善法于天下”:制度伦理的核心 | 第38-40页 |
3.2.2 “上下守法”:制度运行的伦理 | 第40-41页 |
3.2.3 “理天下之财”:制度保障的伦理 | 第41-44页 |
3.3 王安石的政治主体道德意味 | 第44-48页 |
3.3.1 修身:“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 第44-45页 |
3.3.2 廉政:“士知尊行义而矜廉耻,宗庙社稷之安而天下自治也” | 第45-46页 |
3.3.3 有为:“贤者有为” | 第46-48页 |
3.4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48-54页 |
3.4.1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和历史局限性 | 第48-51页 |
3.4.2 对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51-54页 |
第4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4-63页 |
4.1 政治伦理价值理念的培育 | 第54-57页 |
4.1.1 倡导敢于变革与创新的意识 | 第54-55页 |
4.1.2 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念 | 第55-56页 |
4.1.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 第56-57页 |
4.2 政治制度伦理的建设 | 第57-59页 |
4.2.1 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思想 | 第57-58页 |
4.2.2 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法制建设 | 第58页 |
4.2.3 合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58-59页 |
4.3 政治主体的道德构建 | 第59-63页 |
4.3.1 加强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修为 | 第60-61页 |
4.3.2 加强党政干部的廉政建设 | 第61页 |
4.3.3 完善政治人才选拔管理体制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