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义理结构辨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涉及“一心开二门”理路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专门对“一心开二门”的研究 | 第12页 |
3. 对“一心开二门”影响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一心开二门的历史背景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的印度佛教源流 | 第15-19页 |
1.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代的心性本净思想 | 第15-16页 |
2. 大乘佛教时期的心性本净思想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一心开二门”提出时的中国佛教背景 | 第19-23页 |
1. “真空”转为“妙有” | 第19-20页 |
2. “本有”和“始有”的争论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一心开二门的含义 | 第23-29页 |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的概念 | 第23-29页 |
1. “一心”和“无明”和“二门” | 第23-24页 |
2. “一心”与真如、如来藏的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3. “一心”与阿赖耶识的概念辨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一心开二门的理路 | 第29-43页 |
第一节 一心开出生灭门 | 第29-34页 |
1. 无明风动:开出生灭门的诱因 | 第29-30页 |
2. 心、意、识:流转的过程 | 第30-32页 |
3. 不觉之相:流转之相状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一心开出真如门 | 第34-38页 |
1. 由不觉至究竟觉:还灭的过程 | 第35-36页 |
2. 遣除无明:还灭的相状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何以可能——染净熏习 | 第38-43页 |
1. 心开生灭门:熏习起染法 | 第39-40页 |
2. 心开真如门:熏习起净法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一心开二门的评价 | 第43-47页 |
第一节 积极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44-47页 |
1. 真妄别体之难 | 第45页 |
2. 真前妄后之难 | 第45页 |
3. 悟后却迷之难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