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观赏植物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 百分制计分法 | 第12页 |
1.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2-13页 |
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3页 |
1.4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13-14页 |
1.5 层次分析法 | 第14页 |
2 菊花花色育种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2.1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2.2 芽变育种 | 第15页 |
2.3 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2.4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17页 |
3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 第17-19页 |
3.1 花色的遗传 | 第17页 |
3.2 花器性状的遗传 | 第17-18页 |
3.3 营养性状的遗传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彩色标准型切花菊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2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1.3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第23-26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2.1 性状统计 | 第27-30页 |
2.2 生根能力分析 | 第30-33页 |
2.3 各影响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33-34页 |
2.4 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 | 第34-35页 |
2.5 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的得分及等级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页 |
4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标准型切花菊F_1代单株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优株筛选 | 第4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1.3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第41-43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2.1 各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43-44页 |
2.2 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 | 第44-45页 |
2.3 标准型切花菊F_1代单株的得分及等级 | 第45-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彩色标准型切花菊F_1代表型分析 | 第56-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1.2 杂交方法 | 第57-58页 |
1.3 性状指标的测定 | 第5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2.1 F_1代结实率的分析 | 第58-59页 |
2.2 F_1代性状的分离 | 第59-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4 结论 | 第67-68页 |
全文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一 标准型切花菊F_1代单株的得分及等级 | 第76-86页 |
附录二 标准型切花菊F_1代部分优选单株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