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 植物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1 转录因子的功能结构域 | 第10-11页 |
1.2 转录因子的调控机理 | 第11-12页 |
1.3 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 | 第12-15页 |
2 VQ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2.1 植物中VQ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 第15-19页 |
2.2 VQ蛋白与WRKY蛋白的互作 | 第19-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二章 蔷薇科六个物种VQ基因的鉴定与进化分析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VQ基因的鉴定 | 第31页 |
1.2 蔷薇科六个物种VQ基因的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31页 |
1.3 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的比率的计算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1 VQ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分布 | 第32页 |
2.2 蔷薇科六个物种中VQ基因的鉴定 | 第32-33页 |
2.3 蔷薇科六个物种VQ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类以及复制事件 | 第33-35页 |
2.4 蔷薇科六种物种的VQ基因的选择压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VQ基因家族在草莓属六个物种中的微进化 | 第4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草莓属六个物种的VQ基因的验证 | 第41页 |
1.2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 第41页 |
1.3 保守基序的分布、motif分析和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1.4 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的比率的计算 | 第42页 |
1.5 启动子分析 | 第42页 |
1.6 森林草莓中VQ基因转录模式的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2.1 草莓属六个物种中VQ蛋白的鉴定 | 第42-43页 |
2.2 草莓属六个物种的VQ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类以及复制事件 | 第43-45页 |
2.3 蛋白质序列聚类和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2.4 草莓属六个物种的VQ基因的选择压 | 第46-47页 |
2.5 草莓属六个物种的VQ基因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识别 | 第47-48页 |
2.6 不同器官和组织中森林草莓VQ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第四章 森林草莓WRKY蛋白和VQ蛋白互作预测 | 第56-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1.1 森林草莓WRKY基因的鉴定以及其和VQ基因的识别 | 第57-58页 |
1.2 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58页 |
1.3 森林草莓中WRKY-VQ互作蛋白的预测 | 第58页 |
1.4 相关性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2.1 森林草莓中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进化树的构建以及互作蛋白的预测 | 第59-62页 |
2.2 森林草莓中假定WRKY-VQ互作蛋白在不同器官、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趋势 | 第62-63页 |
2.3 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12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