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1 悠久的水利工程历史和丰富的水利工程遗产 | 第10页 |
1.1.2 水利工程发展升级陷入瓶颈引起国家重视 | 第10页 |
1.1.3 水利风景区的爆红凸显水利工程的景观价值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归纳法 | 第15页 |
1.5.2 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3 归纳演绎法 | 第16页 |
1.5.4 实证研究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明晰 | 第18-19页 |
2.1.1 水利与水利水电工程 | 第18页 |
2.1.2 景观与环境景观 | 第18-19页 |
2.1.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 | 第19页 |
2.2 水利水电工程的类型对景观分区的影响 | 第19-23页 |
2.2.1 水利水电工程分类方法 | 第19页 |
2.2.2 水利水电工程类型及其景观分布的差异 | 第19-23页 |
2.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3.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23-24页 |
2.3.2 人文景观要素 | 第24页 |
2.3.3 工程景观要素 | 第24页 |
2.4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4.1 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2.4.2 园林艺术美学理论 | 第25页 |
2.4.3 心理学理论 | 第25页 |
2.4.4 水工美学理论 | 第25-26页 |
2.4.5 人体工程学理论 | 第26页 |
2.4.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5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依据和原则 | 第26-29页 |
2.5.1 规划设计依据 | 第26-27页 |
2.5.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2.6 水利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2.6.1 自然景观设计方法 | 第29页 |
2.6.2 人文景观设计方法 | 第29页 |
2.6.3 工程景观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2.7 水利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 第30-32页 |
2.7.1 现状调查分析 | 第30页 |
2.7.2 总体目标定位 | 第30页 |
2.7.3 功能空间布局 | 第30-31页 |
2.7.4 专项规划设计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相关案例调研分析 | 第32-44页 |
3.1 案例选择 | 第32页 |
3.2 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 | 第32-38页 |
3.2.1 基本概况 | 第32页 |
3.2.2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第32-33页 |
3.2.3 专项规划设计 | 第33-36页 |
3.2.4 设计特色 | 第36-38页 |
3.3 澜沧江小湾水电站枢纽区 | 第38-43页 |
3.3.1 基本概况 | 第38页 |
3.3.2 规划总体定位 | 第38页 |
3.3.3 景观空间布局 | 第38-39页 |
3.3.4 专项规划设计 | 第39-42页 |
3.3.5 设计特色 | 第42-43页 |
3.4 美国胡佛大坝风景区 | 第43-44页 |
3.4.1 基本概况 | 第43页 |
3.4.2 规划设计特色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沙县官昌水库水电站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研究 | 第44-76页 |
4.1 项目区位 | 第44页 |
4.2 基地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4.3 规划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4.4 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 | 第47-48页 |
4.5 功能分区与景观设置布局 | 第48-51页 |
4.6 道路交通设计 | 第51-53页 |
4.7 竖向与水系规划 | 第53-58页 |
4.8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8-65页 |
4.9 景观小品设计 | 第65-73页 |
4.10 前庭广场设计 | 第73页 |
4.11 菊花园设计 | 第73-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讨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图片来源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