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本罪的构成及立法背景 | 第14-17页 |
一、本罪的概念及构成 | 第14页 |
二、本罪的立法背景 | 第14-17页 |
第二节 本罪的理论争议及解决 | 第17-21页 |
一、形式预备犯与实质预备犯之争 | 第17-19页 |
二、“预备行为实行化”的补充解释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关于本罪的行为 | 第21-35页 |
第一节 本罪的共同要件 | 第21-27页 |
一、“违法犯罪” | 第21-25页 |
二、“情节严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本罪的行为类型 | 第27-35页 |
一、“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 | 第28-30页 |
二、“发布违法犯罪信息” | 第30-32页 |
三、“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关于本罪的共犯 | 第35-40页 |
第一节 “雇佣他人”犯本罪未遂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为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帮助行为 | 第37-40页 |
一、本罪的片面共犯 | 第37-38页 |
二、本罪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想象竞合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关于本罪的罪数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手段与目的的想象竞合——与诈骗罪 | 第40-43页 |
一、想象竞合的“一行为” | 第40-41页 |
二、本罪与诈骗罪司法解释的规范重合 | 第41-42页 |
三、本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手段与结果的牵连——与传授犯罪方法罪 | 第43-46页 |
一、牵连犯的“牵连关系” | 第44页 |
二、本罪与传授犯罪方法罪的牵连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本罪与从属预备犯的处罚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