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我国钨矿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大湖塘钨矿田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1.3.1 大湖塘钨矿田勘查历史简介 | 第16-17页 |
| 1.3.2 大湖塘钨矿田科研进展 | 第17-19页 |
| 1.4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6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分析测试 | 第24-28页 |
| 2.1 独居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 2.2 全岩主微量分析 | 第25页 |
| 2.3 电子探针分析 | 第25页 |
| 2.4 斜长石原位微量元素 | 第25-26页 |
| 2.5 原位S同位素 | 第26页 |
| 2.6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 第26-27页 |
| 2.7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35页 |
| 3.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8-29页 |
| 3.2 区域地层 | 第29-32页 |
| 3.2.1 双桥山群 | 第30-31页 |
| 3.2.2 登山群 | 第31-32页 |
| 3.3 区域构造 | 第32-33页 |
| 3.4 区域岩浆岩 | 第33-34页 |
| 3.5 区域矿产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大湖塘矿田地质特征 | 第35-64页 |
| 4.1 地层 | 第36页 |
| 4.2 构造 | 第36-37页 |
| 4.3 岩浆岩综述 | 第37-38页 |
| 4.4 各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第38-60页 |
| 4.4.1 石门寺矿区 | 第38-45页 |
| 4.4.2 平苗矿区 | 第45-50页 |
| 4.4.3 一矿带矿区 | 第50-54页 |
| 4.4.4 狮尾洞矿区 | 第54-60页 |
| 4.5 围岩蚀变及与矿化关系 | 第60-61页 |
| 4.5.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60-61页 |
| 4.5.2 围岩蚀变分带及与矿化的关系 | 第61页 |
| 4.6 成矿蚀变阶段 | 第61-64页 |
| 第五章 燕山期花岗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 第64-84页 |
| 5.1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第65-68页 |
| 5.2 独居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68-71页 |
| 5.2.1 独居石U-Pb年代学 | 第68-70页 |
| 5.2.2 独居石微量元素组成 | 第70-71页 |
| 5.3 全岩主量元素 | 第71-74页 |
| 5.4 全岩微量元素 | 第74-75页 |
| 5.5 讨论 | 第75-82页 |
| 5.5.1 成岩时代 | 第75-76页 |
| 5.5.2 岩石成因类型 | 第76-77页 |
| 5.5.3 岩石早期结晶温度 | 第77-78页 |
| 5.5.4 岩浆起源和源区特征 | 第78-81页 |
| 5.5.5 岩浆结晶分异过程 | 第81-8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研究 | 第84-107页 |
| 6.1 黑云母和白云母矿物学研究 | 第84-87页 |
| 6.1.1 黑云母 | 第84-86页 |
| 6.1.2 白云母 | 第86-87页 |
| 6.2 斜长石剖面原位主量元素分析 | 第87-95页 |
| 6.2.1 斜长石原位主量元素组成 | 第87-88页 |
| 6.2.2 斜长石An-Al_2O_3-FeO关系剖面图 | 第88-95页 |
| 6.3 斜长石剖面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第95-99页 |
| 6.4 讨论 | 第99-105页 |
| 6.4.1 岩浆氧逸度 | 第99-100页 |
| 6.4.2 成岩动力学过程 | 第100-104页 |
| 6.4.3 钙的来源 | 第104-10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7-123页 |
| 7.1 成矿年代学 | 第107-109页 |
| 7.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109-116页 |
| 7.2.1 岩相学特征 | 第109-111页 |
| 7.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111-116页 |
| 7.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 第116-120页 |
| 7.4 讨论 | 第120-121页 |
| 7.4.1 隐爆角砾岩和石英大脉的形成 | 第120页 |
| 7.4.2 成矿流体氧逸度特征 | 第120-121页 |
| 7.4.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1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八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 第123-131页 |
| 8.1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 第123-124页 |
| 8.2 成矿元素钨的来源 | 第124-125页 |
| 8.3 各岩浆单元与W-Cu-Mo矿化的关系—来自氧逸度的制约 | 第125-127页 |
| 8.3.1 钨矿化 | 第125-127页 |
| 8.3.2 铜钼矿化 | 第127页 |
| 8.4 成矿模型 | 第127-131页 |
|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131-13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 附录 | 第152-204页 |
| 附表1 石门寺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 第152-157页 |
| 附表2 石门寺独居石微量元素数据 | 第157-168页 |
| 附表3 石门寺花岗岩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168-176页 |
| 附表4 石门寺花岗岩中黑云母电子探针-EPMA | 第176-182页 |
| 附表5 石门寺花岗岩中白云母电子探针-EPMA | 第182-186页 |
| 附表6 石门寺花岗岩中斜长石原位主量元素分析-EPMA | 第186-196页 |
| 附表7 石门寺花岗岩中斜长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第196-204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4-206页 |
| 个人简历 | 第204-20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