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平台的便携式自动对焦数字全息显微系统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数字全息技术 | 第11-12页 |
1.2.2 数字全息自动对焦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及自动对焦相关原理与技术 | 第15-28页 |
2.1 数字全息重建相关原理与技术 | 第15-22页 |
2.1.1 全息原理 | 第15-16页 |
2.1.2 全息成像方式概述 | 第16-18页 |
2.1.3 全息再现方式概述 | 第18-22页 |
2.2 常用的图像质量评价函数 | 第22-23页 |
2.2.1 灰度方差法 | 第22页 |
2.2.2 Laplacian函数 | 第22页 |
2.2.3 Tenengrad函数 | 第22-23页 |
2.3 嵌入式相关原理与技术 | 第23-27页 |
2.3.1 交叉编译环境 | 第23-24页 |
2.3.2 BootLoader | 第24页 |
2.3.3 Linux内核 | 第24-25页 |
2.3.4 文件系统与设备驱动 | 第25-26页 |
2.3.5 SQLite数据库 | 第26页 |
2.3.6 Qt图形界面库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系统设计 | 第28-37页 |
3.1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基本过程 | 第28-29页 |
3.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第29-31页 |
3.2.1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9页 |
3.2.2 光路与采集 | 第29-30页 |
3.2.3 计算处理中心 | 第30-31页 |
3.2.4 显示与交互 | 第31页 |
3.3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算法设计 | 第31-34页 |
3.3.1 全息重建理论 | 第31-32页 |
3.3.2 传递函数 | 第32-33页 |
3.3.3 傅里叶变换与相移 | 第33-34页 |
3.3.4 全息重建 | 第34页 |
3.4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方法设计 | 第34-36页 |
3.4.1 二代小波原理 | 第35-36页 |
3.4.2 基于二代小波的图像质量评价函数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系统实现 | 第37-63页 |
4.1 数字全息自动显微重建系统整体框架 | 第37-38页 |
4.2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第38-40页 |
4.3 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第40-47页 |
4.3.1 U-Boot移植 | 第40-41页 |
4.3.2 Linux Kernel移植 | 第41-43页 |
4.3.3 根文件系统移植 | 第43页 |
4.3.4 USB摄像头驱动移植 | 第43-45页 |
4.3.5 网卡驱动移植 | 第45-47页 |
4.4 快速傅里叶变换软件实现 | 第47-49页 |
4.4.1 FFTW快速傅里叶变换库移植 | 第47-48页 |
4.4.2 FFTW快速傅里叶变换程序设计 | 第48-49页 |
4.5 传递函数的软件实现 | 第49-50页 |
4.6 SQLite数据库存储程序实现 | 第50-52页 |
4.6.1 SQLite数据库移植 | 第50-51页 |
4.6.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51-52页 |
4.7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算法的软件实现 | 第52-55页 |
4.7.1 OpenCV计算机视觉库移植 | 第52-53页 |
4.7.2 手动对焦重建算法软件实现 | 第53-54页 |
4.7.3 快速手动对焦重建算法软件实现 | 第54-55页 |
4.8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算法软件实现 | 第55-58页 |
4.8.1 自动对焦算法软件框架 | 第55-56页 |
4.8.2 二代小波算法的实现 | 第56-57页 |
4.8.3 基于二代小波的图像评价算法的实现 | 第57页 |
4.8.4 常用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的实现 | 第57-58页 |
4.9 用户图形界面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58-62页 |
4.9.1 tslib移植 | 第59页 |
4.9.2 Qt移植 | 第59-60页 |
4.9.3 用户界面程序设计 | 第60-62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数字全息显微重建自动对焦系统测试 | 第63-68页 |
5.1 重建速度 | 第63页 |
5.2 重建精度 | 第63-65页 |
5.3 自动重建准确率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