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9-21页 |
1.2 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2.1 过渡层定义及分布 | 第21-22页 |
1.2.2 过渡层双壳类化石分布及面貌 | 第22-26页 |
1.2.3 过渡层双壳类动物群空间分布 | 第26页 |
1.2.4 过渡层双壳类动物群时间演化 | 第26-27页 |
1.2.5 过渡层双壳类动物群时代 | 第27-29页 |
1.3 早三叠世双壳类化石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1.4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3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6 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剖面 | 第35-69页 |
2.1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概述 | 第35-36页 |
2.2 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研究剖面概述 | 第36-51页 |
2.2.1 研究剖面过渡层的划分 | 第36-37页 |
2.2.2 云南宣威赤那河剖面 | 第37-41页 |
2.2.3 贵州威宁金钟剖面 | 第41-43页 |
2.2.4 四川筠连金鸡榜剖面 | 第43-45页 |
2.2.5 贵州赫章可乐剖面 | 第45-48页 |
2.2.6 贵州盘县娃都剖面 | 第48-51页 |
2.3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研究剖面概述 | 第51-69页 |
2.3.1 贵州盘县仲河剖面 | 第51-54页 |
2.3.2 贵州兴义石坎子剖面 | 第54-58页 |
2.3.3 贵州毕节长征剖面 | 第58-61页 |
2.3.4 四川叙永石坝剖面 | 第61-64页 |
2.3.5 四川古蔺蚂蚁沟剖面 | 第64-69页 |
第三章 过渡层双壳类群落演化 | 第69-86页 |
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69-71页 |
3.2 过渡层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第71-72页 |
3.3 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2-76页 |
3.3.1 赤那河剖面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3页 |
3.3.2 金钟剖面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3-74页 |
3.3.3 金鸡榜剖面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4-75页 |
3.3.4 可乐剖面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5页 |
3.3.5 娃都剖面过渡层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75-76页 |
3.4 过渡层双壳类群落的演化 | 第76-86页 |
3.4.1 研究区过渡层双壳类群落 | 第76页 |
3.4.2 研究区过渡层双壳类群落时间演化 | 第76-79页 |
3.4.3 研究区过渡层双壳类群落空间演化 | 第79-81页 |
3.4.4 过渡层双壳类多样性及复苏 | 第81-82页 |
3.4.5 过渡层双壳类群落的演化和时代 | 第82-86页 |
第四章 早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演化 | 第86-105页 |
4.1 方法和材料 | 第86-87页 |
4.2 飞仙关组双壳类化石组合 | 第87-92页 |
4.2.1 贵州盘县仲河剖面飞仙关组底部双壳类组合 | 第87-88页 |
4.2.2 贵州兴义石坎子剖面飞仙关组双壳类组合 | 第88-89页 |
4.2.3 贵州毕节长征剖面飞仙关组双壳类组合 | 第89-90页 |
4.2.4 四川叙永石坝剖面飞仙关组双壳类组合 | 第90-91页 |
4.2.5 四川古蔺蚂蚁剖面飞仙关组双壳类组合 | 第91-92页 |
4.3 飞仙关组底部双壳类Claraia wangi组合演化特征 | 第92-97页 |
4.3.1 双壳类Claraia wangi组合地理分异 | 第93页 |
4.3.2 双壳类Claraia wangi组合面貌及多样性 | 第93-96页 |
4.3.3 双壳类Claraia wangi组合生态类群 | 第96-97页 |
4.4 双壳类动物群对二叠纪-三叠纪第二幕大灭绝事件的响应 | 第97-100页 |
4.5 早三叠世双壳类复苏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 第105-1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4页 |
图版说明 | 第174-200页 |
附表1 华南过渡层剖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