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工会维权有效性研究--基于员工权利的双重属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9-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第13-14页
        1.2.1 研究思路第13页
        1.2.2 结构安排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可能的创新点第14-15页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第15-27页
    2.1 我国工会的特性与职能界定第15-18页
        2.1.1 我国工会的特性分析第15-16页
        2.1.2 我国工会职能的内涵概述第16-18页
    2.2 我国工会维权有效性的分析第18-23页
        2.2.1 基于行政部门的一般性分析第18-21页
        2.2.2 基于现有文献的理论分析第21-23页
    2.3 员工权利的双重属性第23-25页
    2.4 对文献的评述第25-27页
3 数据与特征性事实第27-38页
    3.1 数据说明第27-30页
    3.2 指标选取第30-32页
        3.2.1 被解释变量指标的选取与测度第30-31页
        3.2.2 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与测度第31-32页
    3.3 工会与员工劳动权的特征性事实第32-38页
        3.3.1 我国工会构建现状第32-33页
        3.3.2 员工劳动权实现现状第33-34页
        3.3.3 影响员工劳动权实现差异化的因素第34-38页
4 实证检验与进一步分析第38-52页
    4.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第38-39页
        4.1.1 计量模型第38页
        4.1.2 变量说明第38-39页
    4.2 工会对员工劳动权保障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及进一步讨论第39-45页
        4.2.1 基准回归:工会维权有效性分析第39-41页
        4.2.2 分组回归:不同类型企业工会维权有效性分析第41-45页
    4.3 进一步分析第45-52页
        4.3.1 以积极性权利的实现为动力第45-48页
            4.3.1.1 工会对企业有关员工的决策参与度较低第45-47页
            4.3.1.2 工会未能最大化发挥维权职能的制度因素第47-48页
        4.3.2 以消极性权利的实现为界限第48-52页
            4.3.2.1 “被动闲暇”之休息第48-50页
            4.3.2.2 “非最佳投资”之社会保险第50-5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2-56页
    5.1 研究结论第52-53页
        5.1.1 员工劳动权的实现具有差异性第52页
        5.1.2 工会对员工积极性权利的实现有正向调节作用第52页
        5.1.3 工会对员工消极性权利无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职能界限不清第52-53页
    5.2 政策启示第53-55页
        5.2.1 坚持桥梁纽带定位,明晰权力边界第53-54页
        5.2.2 构建弹性包容机制,把握维权力度第54页
        5.2.3 搭建协商协调平台,适应市场变化第54-55页
    5.3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 我国部分法律对工会维权的权力和义务界定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民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排浦镇贫困农民为例
下一篇: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