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氟的性质 | 第12页 |
1.2 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危害及预防措施 | 第12-15页 |
1.2.1 氟化物的分布 | 第12-14页 |
1.2.2 含氟废水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3 含氟废水的排放标准 | 第15页 |
1.3 含氟废水的处理技术与方法 | 第15-20页 |
1.3.1 化学沉淀处理法 | 第15-16页 |
1.3.2 吸附法 | 第16-18页 |
1.3.3 膜处理法 | 第18-20页 |
1.4 稀土金属氧化物除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21页 |
1.5.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准备 | 第23-27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2.1 10%氨水的配制 | 第24页 |
2.2.2 氟化钠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3 实验测试仪器的简介 | 第24-27页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24页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仪 | 第24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4-25页 |
2.3.5 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 | 第25页 |
2.3.6 热分析仪 | 第25页 |
2.3.7 氟离子选择电极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多孔硅基氧化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5页 |
3.1 水合氧化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29页 |
3.1.1 水合氧化铈粉体的制备 | 第27页 |
3.1.2 水合氧化铈粉体的表征分析 | 第27-29页 |
3.2 硅基氧化铈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4页 |
3.2.1 硅基氧化铈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硅基氧化铈表征分析 | 第30-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多孔硅基氧化铈微球对氟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5-6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4.1.1 pH实验 | 第35页 |
4.1.2 接触时间实验 | 第35-36页 |
4.1.3 固液比实验 | 第36页 |
4.1.4 初始氟离子浓度实验 | 第36页 |
4.1.5 共存离子实验 | 第36-37页 |
4.1.6 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37页 |
4.1.7 吸附等温模型研究 | 第37-38页 |
4.1.8 吸附热力学 | 第38页 |
4.1.9 吸附剂解吸再生实验 | 第38-39页 |
4.1.10 动态柱穿透实验 | 第39-40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58页 |
4.2.1 pH值对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固液比对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接触时间对除氟性能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 第42-44页 |
4.2.4 初始浓度对除氟性能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4-46页 |
4.2.5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46-47页 |
4.2.6 共存离子对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7 吸附剂的解吸再生 | 第49-50页 |
4.2.8 动态柱穿透实验 | 第50-54页 |
4.2.9 吸附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54-58页 |
4.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