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分析 | 第13-14页 |
1.3 加固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火灾后RC框架结构检测鉴定理论 | 第17-33页 |
2.1 现场调查及火灾温度的判定 | 第18-24页 |
2.1.1 火灾的现场调查 | 第18页 |
2.1.2 火灾温度的判定 | 第18-23页 |
2.1.3 火灾后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23-24页 |
2.2 火灾后结构材料及变形检测 | 第24-28页 |
2.2.1 混凝土强度检测 | 第25-27页 |
2.2.2 钢筋强度检测 | 第27页 |
2.2.3 结构构件变形检测 | 第27-28页 |
2.3 火灾后结构受损程度鉴定 | 第28-31页 |
2.3.1 初步鉴定 | 第29-30页 |
2.3.2 构件剩余承载力计算 | 第30页 |
2.3.3 详细鉴定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火灾后RC框架结构应急加固方法研究 | 第33-47页 |
3.1 加固修复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 RC框架结构加固力学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3.2.1 结构计算模型 | 第34-36页 |
3.2.2 结构动力方程 | 第36-38页 |
3.2.3 数值积分方法 | 第38-39页 |
3.3 火灾后RC框架结构加固方法 | 第39-46页 |
3.3.1 功能函数描述 | 第39-40页 |
3.3.2 直接加固法 | 第40-44页 |
3.3.3 间接加固法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火灾后RC框架结构应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研究 | 第47-57页 |
4.1 火灾后应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50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7-48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页 |
4.1.3 指标体系的内涵 | 第48-50页 |
4.2 基于加权广义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方法 | 第50-55页 |
4.2.1 评估方法分析 | 第50-51页 |
4.2.2 传统TOPSIS方法 | 第51-53页 |
4.2.3 加权广义马氏距离 | 第53-55页 |
4.3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应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4.3.1 基于信息熵的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 第55-56页 |
4.3.2 基于加权广义马氏距离的TOPSIS方法步骤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实例分析 | 第57-89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7-69页 |
5.1.1 现场调查与检测 | 第58-64页 |
5.1.2 构件承载能力校核验算 | 第64-68页 |
5.1.3 火灾后结构安全性鉴定 | 第68-69页 |
5.2 加固方案优选过程 | 第69-76页 |
5.2.1 加固方案初选 | 第69-70页 |
5.2.2 加固方案优选 | 第70-73页 |
5.2.3 加固方案确定 | 第73-76页 |
5.3 加固前后抗震性能分析 | 第76-88页 |
5.3.1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 第77-80页 |
5.3.2 多遇地震下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80-85页 |
5.3.3 罕遇地震下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85-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附录1 火灾后RC框架结构加固方案指标权重确定调查表 | 第91-92页 |
附录2 四种加固方案优选指标得分调查表 | 第92-93页 |
附录3 指标的分值确定标准 | 第93-96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项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