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辐式索桁架施工成型与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21页 |
1.1.1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 | 第12-14页 |
1.1.2 轮辐式索桁架结构的发展 | 第14-18页 |
1.1.3 空间钢结构预拼装的发展 | 第18-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1 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2 施工张拉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3 预拼装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2.4 落锤冲击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轮辐式索桁架数字模拟预拼装 | 第26-42页 |
2.1 模型概况 | 第26-33页 |
2.1.1 相似比关系 | 第26页 |
2.1.2 建立结构BIM模型 | 第26-28页 |
2.1.3 杆件截面 | 第28-29页 |
2.1.4 节点设计 | 第29页 |
2.1.5 测点布置 | 第29-31页 |
2.1.6 制作过程 | 第31-33页 |
2.2 拉索的实测模型 | 第33-35页 |
2.2.1 拉索的实体三维扫描 | 第33页 |
2.2.2 修正单根拉索实测模型 | 第33-35页 |
2.3 拉索的数字模拟预拼装 | 第35-39页 |
2.3.1 局部坐标系中坐标拟合 | 第35-37页 |
2.3.2 整体坐标系中坐标拟合 | 第37-39页 |
2.4 数字模拟预拼装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轮辐式索桁架施工张拉试验 | 第42-60页 |
3.1 施工张拉方案 | 第42-47页 |
3.1.1 先张拉上径向索 | 第42-44页 |
3.1.2 顶升内撑杆 | 第44-45页 |
3.1.3 张拉环索 | 第45-47页 |
3.2 施工张拉方案分析 | 第47-56页 |
3.2.1 先张拉上径向索方案特点 | 第47-49页 |
3.2.2 顶升内撑杆方案特点 | 第49-51页 |
3.2.3 张拉环索方案特点 | 第51-54页 |
3.2.4 张拉过程中的撑杆倾斜 | 第54-56页 |
3.3 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轮辐式索桁架力学性能分析 | 第60-80页 |
4.1 静力加载试验 | 第60-66页 |
4.1.1 静力加载方案 | 第60页 |
4.1.2 半跨加载 | 第60-64页 |
4.1.3 满跨加载 | 第64-66页 |
4.2 结构模态试验 | 第66-72页 |
4.2.1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66-69页 |
4.2.2 试验模态分析 | 第69-72页 |
4.3 参数分析 | 第72-78页 |
4.3.1 拉索预应力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2 矢高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3 内外环直径比的影响 | 第75-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轮辐式索桁架落锤冲击试验 | 第80-98页 |
5.1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80-81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81-86页 |
5.3 数值模拟 | 第86-94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86-88页 |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5.4 不同冲击点的结构响应 | 第94-96页 |
5.5 结论 | 第96-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