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纳米颗粒 | 第14-21页 |
1.2.1 纳米颗粒的性质与应用 | 第14-17页 |
1.2.2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17-19页 |
1.2.3 纳米尺度下的作用力 | 第19-21页 |
1.3 二维材料 | 第21-24页 |
1.4 纳米颗粒及二维材料的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 | 第24-33页 |
1.4.1 外场激励的引入和反应环境的构建 | 第24-27页 |
1.4.2 电子辐照下纳米颗粒及二维材料演变的原位研究 | 第27-29页 |
1.4.3 基于液体载样单元的纳米颗粒演变原位研究 | 第29-33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透射电子显微学及原位技术 | 第34-6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电子与样品的相互作用 | 第35-40页 |
2.2.1 电镜中信号的来源 | 第35-36页 |
2.2.2 电子辐照效应 | 第36-40页 |
2.3 透射电子显微学 | 第40-55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 第40-45页 |
2.3.2 电子衍射及成像 | 第45-48页 |
2.3.3 高分辨透射电子成像(HRTEM) | 第48-51页 |
2.3.4 扫描透射电子成像(STEM) | 第51-52页 |
2.3.5 球差矫正技术对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 第52-53页 |
2.3.6 透射电镜中的成分分析手段 | 第53-55页 |
2.4 原位技术及样品制备 | 第55-60页 |
2.4.1 电子辐照和加热 | 第55-57页 |
2.4.2 液体载样单元 | 第57-58页 |
2.4.3 石墨烯样品的CVD制备及转移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铜纳米颗粒稳定性极限尺寸的原位研究 | 第60-79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61-78页 |
3.2.1 石墨烯负载的铜纳米颗粒样品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3.2.2 电子束溅射引起的铜纳米颗粒演变行为 | 第63-70页 |
3.2.3 铜纳米颗粒电子束溅射模型及稳定极限尺寸的测量 | 第70-7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铜氧纳米颗粒向二维结构转变的原位研究 | 第79-104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负载铜氧纳米颗粒的石墨烯样品制备 | 第80-81页 |
4.3 四方晶格结构的二维氧化铜单层纳米结构的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81-87页 |
4.4 六元环晶格结构的二维氧化铜单层纳米结构的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87-103页 |
4.4.1 六元环结构的二维铜氧纳米单层 | 第87-96页 |
4.4.2 电子束辐照诱导的铜氧纳米颗粒向二维结构的演变机制 | 第96-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氧化钴纳米颗粒自组装的原位研究 | 第104-123页 |
5.1 引言 | 第104-106页 |
5.2 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106-122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5.2.2 纳米颗粒环的形成 | 第107-112页 |
5.2.3 纳米颗粒与纳米液滴的演变行为 | 第112-116页 |
5.2.4 纳米颗粒与纳米液滴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16-12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3-125页 |
6.2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