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朱熹礼学精要及历史影响 | 第16-26页 |
2.1 朱熹礼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 第16-18页 |
2.1.1 朱熹礼学的起源 | 第16-17页 |
2.1.2 朱熹礼学的形成过程 | 第17-18页 |
2.2 朱熹礼学的思想精要 | 第18-23页 |
2.2.1 礼理双彰,以理释礼 | 第19-20页 |
2.2.2 克己复礼,克复一体 | 第20-21页 |
2.2.3 情文相称,因时制宜 | 第21-23页 |
2.3 朱熹礼学的历史影响 | 第23-26页 |
2.3.1 维护国家政治 | 第23-24页 |
2.3.2 促进社会稳定 | 第24-25页 |
2.3.3 教化青年行为 | 第25-26页 |
第3章 朱熹礼学在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提缘由 | 第26-34页 |
3.1 朱熹礼学的理论缺陷及历史境遇 | 第26-29页 |
3.1.1 朱熹礼学的理论缺陷 | 第26-27页 |
3.1.2 朱熹礼学的历史境遇 | 第27-29页 |
3.2 重提朱熹礼学的现实缘由 | 第29-34页 |
3.2.1 传统的式微 | 第29-30页 |
3.2.2 信仰的迷茫 | 第30-31页 |
3.2.3 角色的担当 | 第31-32页 |
3.2.4 时代的呼唤 | 第32-34页 |
第4章 朱熹礼学精要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作用 | 第34-43页 |
4.1 朱熹礼学精要与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基础 | 第34-37页 |
4.1.1 礼是切身的准绳 | 第34-35页 |
4.1.2 礼是人文教化的规则 | 第35-36页 |
4.1.3 礼是下学上达的途径 | 第36-37页 |
4.2 朱熹礼学精要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37-43页 |
4.2.1 爱国精神的培育 | 第37-38页 |
4.2.2 道德修养的提升 | 第38-40页 |
4.2.3 和谐观念的形成 | 第40-42页 |
4.2.4 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 第42-43页 |
第5章 朱熹礼学精要与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 第43-51页 |
5.1 朱熹礼学精要与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则 | 第43-46页 |
5.1.1 古为今用,以民族礼仪为主导 | 第43-44页 |
5.1.2 知行一致,礼仪知识与礼仪践行相统一 | 第44-45页 |
5.1.3 内外兼修,礼仪形式与礼仪内涵要兼顾 | 第45-46页 |
5.1.4 与时俱进,注重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 | 第46页 |
5.2 朱熹礼学精要与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 第46-51页 |
5.2.1 拓展礼学思想的教育内容 | 第47页 |
5.2.2 加强校园礼文化建设 | 第47-48页 |
5.2.3 营造尚礼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48-49页 |
5.2.4 利用重大典礼进行深化教育 | 第49-50页 |
5.2.5 注重个人礼仪习惯的养成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