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广场方案设计图 | 第5-22页 |
摘要 | 第22-23页 |
Abstract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8-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1.1.1 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 第28页 |
1.1.2 目前部分城市广场的设计和使用问题 | 第28页 |
1.1.3 环境行为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与使用中的应用趋势 | 第28-2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9-3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实践 | 第30-34页 |
1.4.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与意义 | 第30-32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32-33页 |
1.4.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33-34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34-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设计 | 第36-50页 |
2.1 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与实践 | 第36-41页 |
2.1.1 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2.1.2 我国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的实践 | 第40-41页 |
2.2 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框架 | 第41-48页 |
2.2.1 评价框架的建立 | 第41-42页 |
2.2.2 对场所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的研究设计 | 第42-46页 |
2.2.3 对场所空间的使用方式的研究设计 | 第46-47页 |
2.2.4 对空间使用主观倾向的研究设计 | 第47-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鼓楼广场使用后评价研究 | 第50-108页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50-53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50页 |
3.1.2 周边环境 | 第50-51页 |
3.1.3 研究对象 | 第51-53页 |
3.2 广场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 | 第53-77页 |
3.2.1 探索性调研 | 第53页 |
3.2.2 广义使用者对广场环境的游历评价 | 第53-71页 |
3.2.3 专业人士对广场场所环境的认知评价 | 第71-73页 |
3.2.4 评价结果 | 第73-76页 |
3.2.5 小结 | 第76-77页 |
3.3 广场空间的使用方式分析 | 第77-98页 |
3.3.1 探索性调研 | 第77-78页 |
3.3.2 体验性行为研究——空间认知评价 | 第78-85页 |
3.3.3 动作性行为研究——行为测量评价 | 第85-97页 |
3.3.4 小结 | 第97-98页 |
3.4 广场空间使用的主观倾向 | 第98-106页 |
3.4.1 周边环境 | 第98-99页 |
3.4.2 交通品质 | 第99-101页 |
3.4.3 空间特性 | 第101-103页 |
3.4.4 植物配置 | 第103-104页 |
3.4.5 设施配置 | 第104-10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城市广场空间模式设计研究 | 第108-118页 |
4.1 空间模式 | 第108-113页 |
4.1.1 模式 1——舒适怡人的环境氛围 | 第109页 |
4.1.2 模式 2——功能复合的活动场所 | 第109-110页 |
4.1.3 模式 3——充分利用的边缘空间 | 第110页 |
4.1.4 模式 4——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景观 | 第110-111页 |
4.1.5 模式 5——有特色的视觉焦点 | 第111页 |
4.1.6 模式 6——隐蔽的停车场所 | 第111-112页 |
4.1.7 模式 7——高效、灵活使用的休憩设施 | 第112-113页 |
4.2 基于行为研究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原则 | 第113-11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18-12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18页 |
5.2 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第118-119页 |
5.3 研究的改进与不足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附录 | 第124-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