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现状的评析 | 第13-14页 |
三、国内实证法现状 | 第14-17页 |
(一) 我国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实证法规定 | 第14-15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实证法规定之评析 | 第15-17页 |
四、问题的提出:未成年人致损能否及如何自己责任? | 第17页 |
五、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价值及基础 | 第20-31页 |
一、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价值 | 第20-24页 |
(一) 尊重未成年人主体资格之价值 | 第20-21页 |
(二) 矫正和预防未成年人侵权行为之价值 | 第21-22页 |
(三) 充分救济受害人损失之价值 | 第22-23页 |
(四) 减轻监护人负担之价值 | 第23-24页 |
二、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基础 | 第24-30页 |
(一) 两大法系未完全排除未成年人自己责任 | 第24-26页 |
(二) 我国存在肯定未成年人自己责任之实证法基础 | 第26-28页 |
(三) 我国司法存在肯定未成年人自己责任之实践基础 | 第28-30页 |
三、小结: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有其价值和基础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理论限制的解除 | 第31-46页 |
一、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民事责任能力限制概说 | 第31-37页 |
(一) 民事责任能力是以识别能力为判断标准的过错能力 | 第31-35页 |
(二) 未成年人民事责任能力限制之保护价值 | 第35-36页 |
(三) 未成年人无识别能力——无过错——无责任之逻辑 | 第36-37页 |
二、责任能力的保护价值与侵权责任功能不相容 | 第37-39页 |
三、未成年人无识别能力——无过错——无责任之逻辑谬误 | 第39-44页 |
(一) 过错客观化割裂了识别能力与过错的必然逻辑 | 第39-41页 |
(二) 无过错和公平责任排斥过错要件 | 第41-42页 |
(三) 过错并非所有侵权责任方式的必备前提 | 第42-44页 |
四、未成年人能否自己责任取决于过错而非责任能力 | 第44-45页 |
五、小结:民事责任能力理论并不能限制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致损自已责任之实践障碍的排除 | 第46-54页 |
一、未成年人自己责任之财产给付障碍概说 | 第46-47页 |
二、未成年人自己责任之财产给付障碍的认识误区 | 第47-50页 |
(一) 未成年人责任财产给付障碍并非绝对 | 第47-48页 |
(二) 未成年人无财产并非法定免责事由 | 第48-49页 |
(三) 未成年人财产不足不妨碍非财产责任的承担 | 第49-50页 |
三、未成年人自己之责任财产给付障碍的排除 | 第50-53页 |
(一) 责任保险可以补强未成年人财产责任承担能力 | 第50-51页 |
(二) 垫付责任的扩张适用弥补未成年人财产的不充足 | 第51-53页 |
四、小结: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承担方面的障碍可以被排除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的应然规则 | 第54-63页 |
一、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成立规则 | 第54-59页 |
(一) 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归责原则 | 第54-56页 |
(二) 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过错之认定 | 第56-59页 |
二、未成年人致损自已责任之承担规则 | 第59-62页 |
(一) 一般侵权类型中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承担规则 | 第59-60页 |
(二) 特殊侵权类型中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之承担规则 | 第60-62页 |
三、小结:未成年人致损自己责任的成立与承担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谢辞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