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对农村婚姻稳定性影响研究--基于福建莆田Q村的调查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3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9-15页 | 
| 一、国外关于婚姻稳定性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国内关于婚姻稳定性的研究 | 第10-15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6-23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二、研究问题 | 第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一)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17-19页 | 
| (二) 个案状况 | 第19页 | 
| 四、理论视角 | 第19-21页 | 
| 五、村庄概况 | 第21-23页 | 
| (一) 自然状况 | 第21页 | 
| (二) 社会概况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农村青年“闪婚”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农村青年“闪婚”的现状 | 第23-30页 | 
| 一、农村婚姻模式的变迁 | 第23-24页 | 
| 二、农村青年“闪婚”的现状 | 第24-30页 | 
| (一) 农村青年“闪婚”的一般过程 | 第24-26页 | 
| (二) 农村青年“闪婚”的特征 | 第26-30页 | 
| 第二节 农村青年“闪婚”的原因 | 第30-35页 | 
| 一、社会原因 | 第30-31页 | 
| (一) 打工经济下流动的不稳定性 | 第30页 | 
| (二) 城市婚姻市场对农民工的排斥 | 第30-31页 | 
| 二、村庄基础 | 第31-33页 | 
| (一) 村庄早婚早育观念促成闪婚 | 第31-32页 | 
| (二) 面子竞争 | 第32-33页 | 
| (三) 同辈群体的示范效应 | 第33页 | 
| 三、个体因素 | 第33-35页 | 
| (一) 家长制下的父辈催婚 | 第33-34页 | 
| (二) 闪婚有助于降低婚姻成本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闪婚”青年婚姻关系如何得以维系 | 第35-47页 | 
| 第一节 闪婚青年婚姻稳定状况 | 第35页 | 
| 第二节 闪婚青年婚姻关系如何得以维系 | 第35-47页 | 
| 一、闪婚青年的幸福婚姻靠何维系 | 第35-39页 | 
| (一) 物质要素是基础 | 第36-37页 | 
| (二) 注重婚后交流与情感培养 | 第37-38页 | 
| (三) 家本位的婚姻观 | 第38-39页 | 
| 二、闪婚青年的不幸福婚姻靠何维系 | 第39-47页 | 
| (一) “本地婚”的易调解性 | 第39-41页 | 
| (二) 高额彩礼为小家庭提供物质基础 | 第41-42页 | 
| (三) 高离婚成本 | 第42-45页 | 
| (四) 注重婚姻的事务性合作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闪婚”青年婚姻关系为何难以维系 | 第47-56页 | 
| 第一节 闪婚青年离婚状况 | 第47页 | 
| 第二节 闪婚青年婚姻关系难以维系的原因 | 第47-56页 | 
| 一、个体因素 | 第48-52页 | 
| (一) 夫妻情感不和 | 第48-49页 | 
| (二) 婚后调试失败 | 第49-50页 | 
| (三) 注重婚姻质量 | 第50-51页 | 
| (四) 无法生育 | 第51-52页 | 
| 二、社会、村庄因素 | 第52-56页 | 
| (一) 打工经济下流动的不稳定性 | 第52-54页 | 
| (二) 乡土社会变迁导致的村庄规范的制约作用减弱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62-64页 | 
| 附录二 个案访谈摘录 | 第64-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