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主要课题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第9-10页 |
1.2.1 行政复议的现有研究 | 第9页 |
1.2.2 信访制度的有关讨论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主题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探讨的问题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0页 |
第二章 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制度缺陷及实践困境 | 第10-18页 |
2.1 未达立法预期的行政复议 | 第10-13页 |
2.1.1 行政复议制度概述 | 第10-11页 |
2.1.2 行政复议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1-13页 |
2.2 制度功能发生异化的信访 | 第13-17页 |
2.2.1 信访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 | 第14-16页 |
2.2.2 信访的非法治化运行模式 | 第16-17页 |
2.3 行政复议与信访制度亟待改革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行政复议整合吸收信访权利救济功能的制度基础 | 第18-33页 |
3.1 行政复议和信访具有相同的制度渊源 | 第18-20页 |
3.1.1 “民告官”的法律传统 | 第18-19页 |
3.1.2 行政复议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 第19页 |
3.1.3 本土成长的信访制度 | 第19-20页 |
3.2 行政复议和信访具有相似的制度性质与运行模式 | 第20-23页 |
3.2.1 同属于权利救济制度 | 第20-21页 |
3.2.2 具有相似的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3.2.3 机构设置模式相近 | 第22-23页 |
3.3 行政复议和信访制度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 | 第23-29页 |
3.3.1 价值取向上“求和”与“谋稳” | 第23-24页 |
3.3.2 处理方式上“依法审查决定”和“集中调处化解” | 第24-26页 |
3.3.3 政治资源配置上“捉襟见肘”和“总揽各方” | 第26-27页 |
3.3.4 管辖事项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职务行为” | 第27-29页 |
3.4 行政复议具备吸收信访权利救济功能的充足制度空间 | 第29-33页 |
3.4.1 价值目标互为因果 | 第29-30页 |
3.4.2 制度功能存在竞合 | 第30页 |
3.4.3 管辖范围交叉 | 第30-32页 |
3.4.4 立法理念相似 | 第32页 |
3.4.5 监督范围重合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行政复议对信访权利救济功能吸收的路径 | 第33-46页 |
4.1 信访功能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1.1 信访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功能 | 第33-34页 |
4.1.2 信访双重功能的消长变迁 | 第34页 |
4.2 重构信访制度 | 第34-36页 |
4.2.1 厘清信访工作的性质和职责范围 | 第34-36页 |
4.2.2 调整现有信访工作机构 | 第36页 |
4.3 重塑行政复议权威 | 第36-44页 |
4.3.1 调整行政复议机构使之具备独立性和中立性 | 第37-39页 |
4.3.2 对行政复议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司法化改造 | 第39-40页 |
4.3.3 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 | 第40-42页 |
4.3.4 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调解和解机制的作用 | 第42-44页 |
4.4 行政复议处理信访权利救济诉求的范围与程序 | 第44-46页 |
4.4.1 应当纳入行政复议程序处理的信访诉求范围 | 第44-45页 |
4.4.2 信访诉求分流导入行政复议的具体程序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