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财政支农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财政支农绩效方法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文献评述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框架 | 第15-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本文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财政支农相关支撑理论 | 第20-25页 |
第一节 财政支农相关概念厘定 | 第20-21页 |
一、财政支农 | 第20页 |
二、财政支农绩效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二、财政农业投资理论 | 第22-23页 |
三、现代公共财政理论 | 第23页 |
四、福利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河南省财政支农的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规模分析 | 第25-29页 |
一、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 | 第25-27页 |
二、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 第31-37页 |
一、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全国的比较 | 第31-34页 |
二、河南省财政支农结构与全国的比较 | 第34-35页 |
三、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果与全国的比较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 | 第37-59页 |
第一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静态分析 | 第39-49页 |
一、BCC模型的介绍 | 第39-40页 |
二、静态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选取 | 第40-41页 |
三、静态绩效分析 | 第41-49页 |
四、河南省财政支农静态分析结论 | 第49页 |
第三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动态分析 | 第49-56页 |
一、Malmquist指数原理 | 第50-52页 |
二、动态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52页 |
三、动态绩效分析 | 第52-56页 |
四、河南省财政支农动态绩效分析结论 | 第56页 |
第四节 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动静态结果的比较 | 第56-59页 |
一、全省角度 | 第56-57页 |
二、地区角度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河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6页 |
第一节 Tobit模型的介绍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第60-62页 |
一、被解释变量 | 第60页 |
二、解释变量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一、经验假设 | 第62-63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66-71页 |
一、加强地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 第66-67页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67-68页 |
三、提高人均GDP与财政自给率 | 第68页 |
四、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 第68-69页 |
五、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第69页 |
六、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率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