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镍渣在建筑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碱激发水泥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1 碱激发水泥的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1.2.2.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激发剂种类 | 第14页 |
1.2.2.3 碱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单组份碱激发水泥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碱激发水泥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试验原材料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2.2.1 宏观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1 单组份碱激发镍渣水泥净浆搅拌方法 | 第20-21页 |
2.2.1.2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及安定性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2.1.3 抗压、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2.2 微观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2.1 XRF测试 | 第21-22页 |
2.2.2.2 激光粒度仪分析 | 第22-23页 |
2.2.2.3 XRD测试 | 第23页 |
2.2.2.4 IR测试 | 第23-24页 |
2.2.2.5 FSEM-EDS测试 | 第24-25页 |
2.2.2.6 孔结构测试 | 第25-26页 |
2.2.2.7 同步热分析 | 第26-27页 |
2.3 试验原材料 | 第27-33页 |
2.3.1 镍渣 | 第27-30页 |
2.3.2 水泥 | 第30-31页 |
2.3.3 激发剂 | 第31-32页 |
2.3.4 水 | 第32页 |
2.3.5 粗骨料 | 第32页 |
2.3.6 细骨料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单组份碱激发镍渣水泥的宏观试验研究 | 第34-5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氢氧化钠激发剂 | 第34-38页 |
3.2.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34-35页 |
3.2.2 凝结时间 | 第35-36页 |
3.2.3 安定性 | 第36页 |
3.2.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36-38页 |
3.3 硫酸钠与OPC复合激发剂 | 第38-45页 |
3.3.1 硫酸钠掺量变化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1.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39页 |
3.3.1.2 凝结时间 | 第39-40页 |
3.3.1.3 安定性 | 第40-41页 |
3.3.1.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41-42页 |
3.3.2 OPC掺量变化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2.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42-43页 |
3.3.2.2 凝结时间 | 第43页 |
3.3.2.3 安定性 | 第43-44页 |
3.3.2.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44-45页 |
3.4 碳酸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45-52页 |
3.4.1 碳酸钠掺量变化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1.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46-47页 |
3.4.1.2 凝结时间 | 第47页 |
3.4.1.3 安定性 | 第47-48页 |
3.4.1.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48-49页 |
3.4.2 OPC掺量变化的影响 | 第49-52页 |
3.4.2.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49-50页 |
3.4.2.2 凝结时间 | 第50-51页 |
3.4.2.3 安定性 | 第51页 |
3.4.2.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51-52页 |
3.5 硫酸钠、氢氧化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52-56页 |
3.5.1 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53页 |
3.5.2 凝结时间 | 第53-54页 |
3.5.3 安定性 | 第54-55页 |
3.5.4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 第55-56页 |
3.6 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单组份碱激发镍渣水泥的微观试验研究 | 第58-8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XRD | 第58-65页 |
4.2.1 氢氧化钠激发剂 | 第58-59页 |
4.2.2 硫酸钠与OPC复合激发剂 | 第59-61页 |
4.2.3 碳酸钠与OPC复合激发剂 | 第61-63页 |
4.2.4 硫酸钠、氢氧化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63-65页 |
4.3 IR | 第65-68页 |
4.4 FSEM-EDS | 第68-76页 |
4.5 同步热分析 | 第76-77页 |
4.6 孔结构 | 第77-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机理分析 | 第82-89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相同激发体系下不同激发剂掺量的机理分析 | 第82-86页 |
5.2.1 氢氧化钠激发剂 | 第82-83页 |
5.2.2 硫酸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83-84页 |
5.2.3 碳酸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84-86页 |
5.2.4 硫酸钠、氢氧化钠和OPC复合激发剂 | 第86页 |
5.3 不同激发剂体系的机理分析 | 第86-89页 |
第六章 单组份碱激发镍渣水泥性能评价 | 第89-92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优选配方性能评价 | 第89-91页 |
6.2.1 细度 | 第89页 |
6.2.2 安定性 | 第89页 |
6.2.3 凝结时间 | 第89-90页 |
6.2.4 强度 | 第90-91页 |
6.2.5 经济效益 | 第9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单组份碱激发镍渣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第92-100页 |
7.1 引言 | 第92页 |
7.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第92-93页 |
7.3 坍落度 | 第93页 |
7.4 力学性能 | 第93-94页 |
7.5 弹性模量 | 第94-95页 |
7.6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第95-98页 |
7.6.1 试验方法 | 第95-96页 |
7.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