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矿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矿区植被恢复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矿区土壤恢复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矿区生态效应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设计 | 第22-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2.1.2 ATB排土场植被-土壤系统生态恢复概况 | 第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26页 |
2.2.1 植物样方调查与土样采集 | 第23-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组成与优势种种间关联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 第26-29页 |
3.3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 | 第29-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 | 第36-40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 | 第36-37页 |
4.3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化学性质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 | 第40-46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 | 第40-41页 |
5.3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蔗糖酶活性 | 第41页 |
5.4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41-42页 |
5.5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2-43页 |
5.6 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5.7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细菌多样性 | 第46-52页 |
6.1 引言 | 第46页 |
6.2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 第46页 |
6.3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第46-49页 |
6.4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细菌多样性 | 第49-50页 |
6.5 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50-51页 |
6.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植被-土壤系统生态效应评价 | 第52-56页 |
7.1 引言 | 第5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7.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8.1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8.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