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金属结构耐撞性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清单 | 第9-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耐撞性元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全局近似函数构造方法 | 第19-34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近似函数构造方法 | 第20-24页 |
| ·经典响应面法 | 第20页 |
| ·径向基函数 | 第20-22页 |
| ·移动最小二乘法 | 第22-24页 |
| ·全局近似函数适合性评价标准 | 第24页 |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 ·全面析因设计方法 | 第25页 |
| ·中心复合设计 | 第25页 |
| ·两参数数值算例 | 第25-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网格密度对轴向压缩薄壁金属管的影响 | 第34-48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典型的轴压失效模式及其理论模型 | 第34-37页 |
| ·金属圆管轴压典型失效模式 | 第34-37页 |
| ·失效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37页 |
| ·几何特征的影响 | 第37页 |
| ·应力波的影响 | 第37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3D | 第37-38页 |
| ·网格密度对圆柱金属薄壁管动态轴向压溃的影响 | 第38-47页 |
| ·铝管试件的选取 | 第38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 ·分析结果 | 第40-45页 |
| ·不同材料特性下网格密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金属锥形薄壁管的耐撞性优化 | 第48-63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优化流程 | 第48-49页 |
| ·锥形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 | 第49-55页 |
| ·接触仿真技术 | 第49-50页 |
| ·材料模型的定义 | 第50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 ·能量吸收特性参数 | 第51-52页 |
|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 ·锥形管的耐撞性比较 | 第52-55页 |
| ·圆锥薄壁管的多目标优化 | 第55-62页 |
| ·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55-57页 |
| ·分析模型与多目标问题的定义 | 第57页 |
| ·优化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 ·MATLAB 遗传算法工具箱 | 第58-59页 |
| ·优化结果 | 第59-60页 |
| ·近似函数精度比较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机身框段耐的撞性优化研究 | 第63-73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机身框段结构的数值模型 | 第63-68页 |
| ·单元与材料本构选择 | 第65页 |
| ·初始条件与约束处理 | 第65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 ·机身框段耐撞性优化设计 | 第68-72页 |
| ·吸能构件的选择与安装 | 第68-70页 |
| ·各机身框段主要部件吸能 | 第70-71页 |
| ·各机身框段加速度特征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3-74页 |
| ·未来工作与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