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电子能量损失谱应用于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2.1 无重叠边时的锂元素EELS分析 | 第9-12页 |
1.2.2 锂K边出现在过渡金属M_(23)边前的锂元素EELS分析 | 第12-15页 |
1.2.3 锂K边出现在过渡金属M_(23)边之后的锂EELS分析 | 第15-16页 |
1.3 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表面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1.4 锌锰水溶液电池材料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19页 |
2.2.1 LiNi_(0.5)Mn_(1.5)O_4的制备 | 第19页 |
2.2.2 Li_4Ti_5O_(12)的制备 | 第19页 |
2.2.3 二氧化锰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19页 |
2.3 基于透射电镜的几种电子显微术 | 第19-25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2.3.2 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 第22-24页 |
2.3.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HRTEM)与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24-25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25页 |
2.5 样品的制备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Dual EELS谱学成像技术应用于锂电池材料 | 第27-49页 |
3.1 引论 | 第27页 |
3.2 锂元素谱图的采集 | 第27-30页 |
3.2.1 透射电镜中锂元素的辐照损伤 | 第27-28页 |
3.2.2 锂元素的EELS谱收集角 | 第28-30页 |
3.3 LiNi_(0.5)Mn_(1.5)O_4定量分析边的确定 | 第30-31页 |
3.4 利用Dual EELS消除厚度变化及能量漂移的影响 | 第31-40页 |
3.4.1 利用Dual EELS探究能量漂移的影响 | 第31-36页 |
3.4.2 利用Dual EELS消除厚度变化对谱图的影响 | 第36-40页 |
3.5 锂元素分布图的几种方法 | 第40-48页 |
3.5.1 直接扣除背底法 | 第40-42页 |
3.5.2 二阶微分法 | 第42-44页 |
3.5.3 二次背底扣除法 | 第44-46页 |
3.5.4 计算重叠区域面积法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表面化学 | 第49-5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LiNi_(0.5)Mn_(1.5)O_4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49-51页 |
4.3 LiNi_(0.5)Mn_(1.5)O_4的表面成分分析 | 第51-55页 |
4.4 锰和镍的价态分析 | 第55-58页 |
4.4.1 锰元素的价态分析 | 第55-57页 |
4.4.2 镍元素的价态分析 | 第57-58页 |
4.5 LiNi_(0.5)Mn_(1.5)O_4的容量衰减与表面化学成分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锌离子水溶液电池的电子显微学研究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原始α-MnO_2的结构研究 | 第59-61页 |
5.3 CV扫描区间的确定 | 第61-63页 |
5.4 充放电过程中产物的分析 | 第63-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