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浙江省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第10-14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3 简要评述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4-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页
        1.4.2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5 研究创新之处第15-16页
2 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概念界定第16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6页
    2.2 理论基础第16-19页
        2.2.1 公共治理理论第16-17页
        2.2.2 政府职能理论第17-19页
3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及居民认知调查第19-37页
    3.1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第20-21页
    3.2 苍南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简介第21-28页
        3.2.1 传统手工技艺类资源第22-24页
        3.2.2 民俗类资源第24-26页
        3.2.3 文艺表演类资源第26-28页
    3.3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28-29页
        3.3.1 项目种类多第28页
        3.3.2 方言文化多第28-29页
        3.3.3 宗教、民间信仰多第29页
        3.3.4 旅游开发性强第29页
    3.4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居民认知和意愿调查第29-37页
        3.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30页
        3.4.2 居民对非遗内涵的认知情况统计与分析第30-33页
        3.4.3 居民参与保护意愿情况统计与分析第33-34页
        3.4.4 居民对保护现状的认可情况统计及分析第34-35页
        3.4.5 小结第35-37页
4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分析第37-46页
    4.1 苍南县矾塑技艺保护案例第37-40页
        4.1.1 矾塑技艺的起源第37-38页
        4.1.2 矾塑技艺的发展第38-39页
        4.1.3 矾塑技艺保护的启示第39-40页
    4.2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40-42页
        4.2.1 建立了专门性机构第40页
        4.2.2 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得到加强第40-41页
        4.2.3 “非遗”项目普查工作进展良好第41页
        4.2.4 “非遗”阵地各具体色第41页
        4.2.5 传播影响力得到增强第41-42页
    4.3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第42-45页
        4.3.1 政府部门“非遗”保护理念有偏差第42-43页
        4.3.2 “非遗”保护缺少资金保障第43页
        4.3.3 管理队伍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第43页
        4.3.4 传承人才不断减少第43-44页
        4.3.5 群众参与“非遗”保护意愿有待提高第44-45页
    4.4 苍南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5-46页
        4.4.1 “非遗”保护主体的单一化第45页
        4.4.2 “非遗”保护体系形式化第45页
        4.4.3 “非遗”保护注重顶层设计忽视群众基础第45-46页
5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第46-53页
    5.1 坚持政府主导,制定县级层面的专项保护规划第46-47页
        5.1.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保护规划第46页
        5.1.2 明确保护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第46-47页
    5.2 坚持多方撬动,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第47-48页
        5.2.1 争取各级财政经费支持第47页
        5.2.2 引导社会资本运行“非遗”项目第47页
        5.2.3 打造“非遗”金融扶持平台第47-48页
    5.3 坚持人才导向,加强人才队伍保障第48页
        5.3.1 加强农村传承人才培养梯度建设第48页
        5.3.2 发挥志愿者团队作用第48页
    5.4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参与保护第48-49页
        5.4.1 加大“非遗”宣传活动开展力度第49页
        5.4.2 “非遗”宣传普及从娃娃抓起第49页
    5.5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数字化保护第49-50页
        5.5.1 采用先进的数字保护技术第50页
        5.5.2 打造“非遗”文化数字视觉传播平台第50页
    5.6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实现“非遗”资源创新利用第50-53页
        5.6.1 开发有条件的特色“非遗”产业第50-51页
        5.6.2 用“非遗”提高苍南乡村文化旅游品位第51页
        5.6.3 用“非遗”产业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下一篇:闽侯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