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超表面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超表面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21页 |
2.2 广义斯涅尔定律 | 第21-22页 |
2.3 超透镜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4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介质超表面的近红外偏振分束器 | 第26-39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26-27页 |
3.2 超表面结构单元仿真模型分析 | 第27-28页 |
3.3 近红外偏振分束器设计 | 第28-33页 |
3.3.1 偏振分束器实现原理 | 第28-29页 |
3.3.2 实现任意偏转角度的偏振分束器 | 第29-32页 |
3.3.3 基于介质超表面的偏振不依赖的光束偏转器 | 第32-33页 |
3.4 基于介质超表面的偏振分离超透镜 | 第33-37页 |
3.4.1 二维平面超透镜的设计 | 第33-35页 |
3.4.2 三维空间超透镜的设计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高阶介质超表面的高效偏振分束器和涡旋光产生器 | 第39-48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39页 |
4.2 超表面单元结构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4.3 高阶的偏振器件的设计 | 第41-46页 |
4.3.1 高阶偏振分束器的设计 | 第41-45页 |
4.3.2 高阶涡旋光产生器的设计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波片和光学器件相结合的双功能器件研究 | 第48-57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48-49页 |
5.2 双功能器件原理分析 | 第49-51页 |
5.3 波片/光束偏转器的设计 | 第51-54页 |
5.3.1 可逆的四分之一波片/光束偏转器的设计 | 第51-53页 |
5.3.2 二分之一波片/光束偏转器的设计 | 第53-54页 |
5.4 波片/超透镜的设计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