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1.2.1 广场舞者 | 第12页 |
1.2.2 媒介形象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关于广场舞群体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 第14-19页 |
1.4 研究理论 | 第19-21页 |
1.4.1 新闻框架理论 | 第19-20页 |
1.4.2 形象学理论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1 内容分析法 | 第21页 |
1.5.2 案例分析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2-2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26页 |
2.1.1 目标媒体的选取 | 第22页 |
2.1.2 时间段的选取 | 第22-23页 |
2.1.3 样本的选取 | 第23-26页 |
2.2 类目构建 | 第26-29页 |
2.2.1 类目构建的原则依据 | 第26-27页 |
2.2.2 类目构建的具体内容 | 第27-29页 |
第3章 广场舞者媒介形象的变迁 | 第29-46页 |
3.1 媒介形象的阶段呈现 | 第29-31页 |
3.1.1 第一阶段(2008-2012):平静单一阶段 | 第29-30页 |
3.1.2 第二阶段(2013-2014):饱受非议阶段 | 第30-31页 |
3.1.3 第三阶段(2015-2017):多元融合阶段 | 第31页 |
3.2 话语权重变迁 | 第31-35页 |
3.2.1 消息来源分析:他者化框架 | 第31-33页 |
3.2.2 话语权重:自我形象到他者形象 | 第33-35页 |
3.3 形象类型变迁 | 第35-40页 |
3.3.1 报道主题分析:多元化框架 | 第35-37页 |
3.3.2 广场舞者主要媒介形象类型 | 第37-39页 |
3.3.3 形象类型:单一形象呈现到多元形象共存 | 第39-40页 |
3.4 形象性质变迁 | 第40-43页 |
3.4.1 报道立场分析:负面化框架 | 第40-42页 |
3.4.2 形象性质:由中立正面为主到负面突出再到正负平衡 | 第42-43页 |
3.5 形象指代变迁 | 第43-46页 |
3.5.1 报道主体分析:群体化框架 | 第43-45页 |
3.5.2 形象指代:由“事”到“人”再到“群” | 第45-46页 |
第4章 广场舞者媒介形象变迁的深层分析 | 第46-55页 |
4.1 从平静单一到饱受非议 | 第47-51页 |
4.1.1 老龄化时代的公共空间矛盾 | 第47-48页 |
4.1.2 社会转型期的“民众焦虑” | 第48-49页 |
4.1.3 媒体奇观与注意力经济的驱使 | 第49-50页 |
4.1.4 议程设置下的广场舞者 | 第50页 |
4.1.5 沉默螺旋下的广场舞者 | 第50-51页 |
4.2 由饱受非议到多元融合 | 第51-55页 |
4.2.1 社会理性表达的回归 | 第51-52页 |
4.2.2 新闻生产机制的作用 | 第52-53页 |
4.2.3 群体形象的主动修复 | 第53页 |
4.2.4 政府管理的积极作为 | 第53-55页 |
第5章 广场舞者媒介形象变迁的反思 | 第55-60页 |
5.1 广场舞者媒介形象再现的偏差与矫正 | 第55-56页 |
5.2 广场舞者媒介形象的重构与传播 | 第56-60页 |
5.2.1 新闻框架的平衡与客观建构 | 第56-57页 |
5.2.2 广场舞者的主动建构 | 第57-58页 |
5.2.3 公众:理性对待,破除刻板印象 | 第58-59页 |
5.2.4 政府:政策规范,加强舆论引导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