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1.1 内生真菌概述 | 第11页 |
1.1.2 内生真菌分类研究 | 第11页 |
1.1.3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11-12页 |
1.1.4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寄主选择、分布与定殖 | 第12页 |
1.1.5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活性产物的多样性 | 第12-19页 |
1.1.6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9-20页 |
1.2 山苍子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1 山苍子油的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1.2.2 山苍子油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1页 |
1.2.3 山苍子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山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4-40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24-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2.2.1 山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7页 |
2.2.2 内生真菌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27-28页 |
2.2.3 内生真菌鉴定 | 第28页 |
2.2.4 山苍子内生真菌系统进化分析 | 第28-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山苍子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 第40-48页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2.1 山苍子内生真菌的组成与分布 | 第41页 |
3.2.2 山苍子内生真菌优势类群分析 | 第41-44页 |
3.2.3 山苍子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4 山苍子内生真菌菌群相似性分析 | 第45页 |
3.2.5 内生真菌对山苍子产油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山苍子内生真菌抑菌活性菌株筛选及鉴定 | 第48-59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2.1 内生真菌活性菌株初筛 | 第50页 |
4.2.2 内生真菌活性菌株复筛 | 第50-53页 |
4.2.3 高活性菌株发酵产物抑菌活性测定 | 第53-55页 |
4.2.4 山苍子内生真菌高活性菌株鉴定 | 第55-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菌株SF14和SF22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及活性测定 | 第59-71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59页 |
5.1.2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 第59页 |
5.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5.1.4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5.2.1 菌株SF14和SF22挥发性物质活性测定 | 第60页 |
5.2.2 菌株SF14和SF22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0页 |
5.3.1 菌株SF14和SF22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 第61-62页 |
5.3.2 菌株SF22产生挥发性活性物质组分分析 | 第62-66页 |
5.3.3 菌株SF14产生挥发性活性物质鉴定结果 | 第66-70页 |
5.4 讨论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6.3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