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实地调查 | 第15页 |
·空间分析法 | 第15页 |
·综合评价法 | 第15-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参见技术路线图1.1)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村庄整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1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土地整理的内涵 | 第17页 |
·村庄整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村庄整理的原则 | 第18-19页 |
·因地制宜 | 第18页 |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 第18页 |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 第18页 |
·尊重民意、鼓励农民参与的原则 | 第18-19页 |
·保护特色的原则 | 第19页 |
3 村庄整理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农村聚落地理理论 | 第19页 |
·村庄布局 | 第19-20页 |
·土地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1-22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村庄现状及整理潜力分析 | 第23-32页 |
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3页 |
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3 村庄用地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村庄布局现状 | 第25-26页 |
4 白兔潭镇村庄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土地利用率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 | 第26-27页 |
·村庄多位于耕地之间,过于分散,规模小 | 第27-28页 |
·村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处于自发建设状态 | 第28页 |
·村庄建设面貌差,居民点无功能分区 | 第28-29页 |
5 村庄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 第29-3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 第2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白兔潭镇村庄整理潜力计算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白兔潭镇村庄整理模式研究 | 第32-42页 |
1 白兔潭镇村庄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服务半径 | 第32页 |
·交通运输情况 | 第32页 |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 | 第32页 |
·安全卫生条件 | 第32-33页 |
2 白兔潭镇村庄整理模式选择 | 第33-39页 |
·村庄整理模式的选择 | 第33-35页 |
·村庄整体模式在白兔潭镇的具体应用 | 第35-37页 |
·典型案例分析-以泉园村为例 | 第37-39页 |
3 案例村村庄整理预期效益评价 | 第39-42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39-41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41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白兔潭镇村庄整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42-47页 |
1 整理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资金匮乏 | 第42页 |
·村庄整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42页 |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制约 | 第42-43页 |
·村庄整理相应配套政策尚未建立 | 第43页 |
2 整理对策研究 | 第43-47页 |
·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43-45页 |
·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农户参与 | 第45页 |
·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确保村庄整理的顺利实施 | 第45-46页 |
·制定村庄整理的相关配套政策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1 结论 | 第47页 |
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附表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