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 三叉苦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1 本草记述 | 第15页 |
1.2 分类学及资源分布 | 第15-16页 |
1.3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页 |
1.4 三叉苦的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2 DNA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1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7-18页 |
2.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广东省三叉苦种质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29页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9-20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19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页 |
2.1 基因组提取与检测 | 第20页 |
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20页 |
2.3 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的选择 | 第20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20-21页 |
3.2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1页 |
3.3 ISSR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21-22页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6页 |
4 讨论 | 第26-29页 |
4.1 三叉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26-27页 |
4.2 三叉苦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 第27页 |
4.3 三叉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三叉苦中生物碱类成分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29-42页 |
第一节 三叉苦中茵芋碱和白鲜碱的含量测定 | 第29-36页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0-34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30页 |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2.4 供试品提取条件的考察 | 第31页 |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2.6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2页 |
2.7 方法学考察 | 第32-33页 |
2.8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三叉苦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36-42页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3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6-40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2.2 AlCl3法测定总黄酮 | 第36页 |
2.3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考察 | 第36-37页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5 NaNO2-Al(NO3)3-NaOH法测定总黄酮 | 第37-38页 |
2.6 三叉苦中两种方法总黄酮含量测定比较 | 第38页 |
2.7 含量测定方法 | 第38页 |
2.8 方法学考察 | 第38-39页 |
2.9 三叉苦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叉苦茎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42-55页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42-4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3-53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3-46页 |
2.4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46页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46-47页 |
2.6 三叉苦HPLC指纹图谱建立和分析 | 第47-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5-57页 |
1 结论 | 第55页 |
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图版 | 第62-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