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流水道储层表征与地质建模研究--以乍得Bongor盆地Great Baobab油田N区块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重力流水道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储层表征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页 |
1.3.2 沉积微相研究 | 第12页 |
1.3.3 储层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1.3.4 三维地质建模 | 第13页 |
1.4 研究关键技术及路线 | 第13-14页 |
1.4.1 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4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15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2.1 工区基本概况 | 第1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2.3 构造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2.4 油藏特征 | 第20-21页 |
2.5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2-32页 |
3.1 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 第22-23页 |
3.2 标志层确定及特征 | 第23-25页 |
3.2.1 油层组标志层特征 | 第23-24页 |
3.2.2 砂层组界面特征 | 第24-25页 |
3.3 沉积旋回分析 | 第25-26页 |
3.4 划分对比结果 | 第26-32页 |
3.4.1 划分对比骨架分析 | 第26-30页 |
3.4.2 划分对比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第4章 重力流水道沉积微相研究 | 第32-54页 |
4.1 沉积背景 | 第32页 |
4.2 沉积相标志 | 第32-40页 |
4.2.1 岩性标志 | 第32-36页 |
4.2.2 测井相标志 | 第36-38页 |
4.2.3 地球化学标志 | 第38-40页 |
4.3 主要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40-41页 |
4.4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 第41-44页 |
4.5 连井剖面分析 | 第44-47页 |
4.6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 第47-54页 |
第5章 重力流水道储层特征分析 | 第54-73页 |
5.1 储层微观特征 | 第54-59页 |
5.1.1 岩石学特征 | 第54页 |
5.1.2 孔隙类型 | 第54-56页 |
5.1.3 孔喉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5.1.4 成岩作用 | 第57-59页 |
5.2 储层宏观特征 | 第59-66页 |
5.2.1 储层纵向展布特征 | 第59-62页 |
5.2.2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62-66页 |
5.3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6-71页 |
5.3.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6页 |
5.3.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6-68页 |
5.3.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8-71页 |
5.4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 第71-73页 |
5.4.1 沉积环境的影响 | 第71页 |
5.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3 断裂系统的影响 | 第72-73页 |
第6章 重力流水道三维地质建模 | 第73-87页 |
6.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73-74页 |
6.2 三维网格模型 | 第74-75页 |
6.3 构造模型 | 第75-77页 |
6.4 沉积相模型 | 第77-79页 |
6.5 属性模型 | 第79-84页 |
6.6 模型验证 | 第84-8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