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 研究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23-41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2.1.1 金融创新 | 第23-25页 |
2.1.2 科技创新 | 第25-2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8-38页 |
2.2.1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2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第30-32页 |
2.2.3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 | 第32-35页 |
2.2.4 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第35-38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1-54页 |
3.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41-42页 |
3.2 效率理论 | 第42-50页 |
3.2.1 效率的内涵与理论发展 | 第43-45页 |
3.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45-46页 |
3.2.3 Malmquist指数方法及原理 | 第46-50页 |
3.3 空间计量分析相关理论 | 第50-53页 |
3.3.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51-52页 |
3.3.2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 | 第52页 |
3.3.3 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效率评价与差异分析 | 第54-76页 |
4.1 区域金融创新效率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4-56页 |
4.1.1 金融创新效率的内涵及测算 | 第54页 |
4.1.2 金融创新效率投入产出变量的确定 | 第54-55页 |
4.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55-56页 |
4.2 区域金融创新效率评价与差异分析 | 第56-64页 |
4.2.1 效率评价 | 第56-59页 |
4.2.2 效率的差异分析 | 第59-64页 |
4.3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64-67页 |
4.3.1 科技创新效率投入产出变量的确定 | 第64-65页 |
4.3.2 变量说明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65-67页 |
4.4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差异分析 | 第67-74页 |
4.4.1 效率评价 | 第67-69页 |
4.4.2 效率的差异分析 | 第69-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区域创新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76-131页 |
5.1 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76-77页 |
5.1.1 协调发展定义 | 第76页 |
5.1.2 金融、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76-77页 |
5.2 区域创新环境评价 | 第77-112页 |
5.2.1 区域创新生态环境评价 | 第78-94页 |
5.2.2 区域金融创新主体环境评价 | 第94-99页 |
5.2.3 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环境评价 | 第99-112页 |
5.3 区域创新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12-129页 |
5.3.1 经济增长的测度 | 第112-115页 |
5.3.2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115-118页 |
5.3.3 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18-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6章 区域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影响分析 | 第131-155页 |
6.1 理论模型分析 | 第131-140页 |
6.1.1 模型结构 | 第131-133页 |
6.1.2 均衡分析 | 第133-138页 |
6.1.3 模型的设定、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138-140页 |
6.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140-142页 |
6.2.1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第140-141页 |
6.2.2 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141-142页 |
6.3 空间计量分析 | 第142-153页 |
6.3.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142-146页 |
6.3.2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146-150页 |
6.3.3 结果分析 | 第150-15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55-1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5-157页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57-158页 |
附录 | 第158-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