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磨粒磨削碳化硅陶瓷仿真与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工程陶瓷性能及其加工方法 | 第15-16页 |
1.1.1 陶瓷材料的高效磨削加工技术 | 第15-16页 |
1.1.2 陶瓷材料的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 | 第16页 |
1.2 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陶瓷材料的去除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单颗磨粒磨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3 磨粒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砂轮地貌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及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双磨粒磨削碳化硅陶瓷有限元仿真 | 第23-35页 |
2.1 概述 | 第23-25页 |
2.1.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1.2 碳化硅陶瓷材料本构模型 | 第23-24页 |
2.1.3 双磨粒的磨削过程 | 第24-25页 |
2.2 双磨粒磨削碳化硅陶瓷有限元模型 | 第25-27页 |
2.2.1 材料模型 | 第25-26页 |
2.2.2 几何模型 | 第26页 |
2.2.3 边界条件及加载 | 第26-27页 |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27-34页 |
2.3.1 磨痕形貌及工件应力分析 | 第27-31页 |
2.3.2 材料去除率分析 | 第31-32页 |
2.3.3 磨削力分析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磨粒轴向间距对磨粒耦合作用影响试验 | 第35-50页 |
3.1 磨粒相对位置的定量表征 | 第35-36页 |
3.1.1 磨粒有序排布基本形式 | 第35-36页 |
3.1.2 双磨粒磨削模型 | 第36页 |
3.2 试验条件及参数 | 第36-42页 |
3.2.1 陶瓷工件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2 双磨粒砂轮工具的设计与制备 | 第37-39页 |
3.2.3 试验系统与装置 | 第39-41页 |
3.2.4 试验参数 | 第41-42页 |
3.3 磨粒修整 | 第42-44页 |
3.3.1 修整方案 | 第42-43页 |
3.3.2 修整结果 | 第43-44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44-49页 |
3.4.1 磨削力分析 | 第44-46页 |
3.4.2 材料去除率分析 | 第46-48页 |
3.4.3 磨痕形貌分析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磨削工艺参数对磨粒耦合作用影响试验 | 第50-64页 |
4.1 单颗磨粒切厚变化的影响 | 第50-53页 |
4.1.1 试验条件及参数 | 第50页 |
4.1.2 磨削力分析 | 第50-51页 |
4.1.3 材料去除率分析 | 第51-52页 |
4.1.4 磨痕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4.2 磨削深度变化的影响 | 第53-58页 |
4.2.1 试验条件及参数 | 第53-54页 |
4.2.2 磨削力分析 | 第54-55页 |
4.2.3 材料去除率分析 | 第55-56页 |
4.2.4 磨痕形貌分析 | 第56-58页 |
4.3 砂轮线速度变化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1 试验条件及参数 | 第58-59页 |
4.3.2 磨削力分析 | 第59页 |
4.3.3 材料去除率分析 | 第59-60页 |
4.3.4 磨痕形貌分析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总结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