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 第9-10页 |
| 1.1.1 缘起 | 第9-10页 |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2.1.1 园林建筑 | 第13页 |
| 2.1.2 如画与入画 | 第13-14页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3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如画造园手法 | 第16-37页 |
| 3.1 “如画”背景 | 第16页 |
| 3.2 “如画”风景——“如画”绘画 | 第16-19页 |
| 3.2.1 如画趣味 | 第16-17页 |
| 3.2.2 “如画”风景——“如画”绘画 | 第17-19页 |
| 3.3 “如画”绘画——“如画”园林 | 第19-22页 |
| 3.3.1 如画概念的确立 | 第19页 |
| 3.3.2 如画式园林 | 第19-22页 |
| 3.4 西方园林建筑的观法——如画 | 第22-30页 |
| 3.4.1 西方园林如画的实践性解读 | 第22-26页 |
| 3.4.2 西方园林建筑的观法模式 | 第26-30页 |
| 3.5 西方经典园林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 3.5.1 凡尔赛宫的“如画”分析 | 第30-32页 |
| 3.5.2 斯陀园的“如画”分析 | 第32-34页 |
| 3.5.3 斯托海德园的“如画”分析 | 第34-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如画与入画造园手法 | 第37-56页 |
| 4.1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如画观法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 4.2 “入画”风景——“入画”绘画 | 第38-42页 |
| 4.2.1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时空差异 | 第38-41页 |
| 4.2.2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建筑位置经营差异性 | 第41-42页 |
| 4.3 “入画”绘画——“入画”园林 | 第42-47页 |
| 4.3.1 “入画”山水之意 | 第42-43页 |
| 4.3.2 中国传统园林的观法模式 | 第43-47页 |
| 4.4 中国传统园林的“入画”分析 | 第47-56页 |
| 4.4.1 留园的“入画”分析 | 第47-50页 |
| 4.4.2 拙政园的“入画”分析 | 第50-53页 |
| 4.4.3 艺圃的“入画”分析 | 第53-56页 |
| 5 如画与入画观法模式的心智比较 | 第56-66页 |
| 5.1 中西方传统园林建筑的位置经营差异性 | 第56-60页 |
| 5.1.1 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功能性 | 第56-57页 |
| 5.1.2 中西方园林建筑的时代性 | 第57-59页 |
| 5.1.3 中西方园林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 | 第59-60页 |
| 5.2 中西方传统园林建筑对比 | 第60-65页 |
| 5.3 中西方观法模式的心智差异性 | 第65-66页 |
| 6 如画与入画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第66-71页 |
| 6.1 流水别墅的“如画”观法 | 第66-68页 |
| 6.2 红砖美术馆的“入画”分析 | 第68-71页 |
| 7 “入画”的现代化实践——确山县别墅建筑设计 | 第71-78页 |
| 7.1 项目概况 | 第71-72页 |
| 7.2 设计思路 | 第72-73页 |
| 7.3 设计方案 | 第73-78页 |
| 8 结论及反思 | 第78-79页 |
| 8.1 结论 | 第78页 |
| 8.2 创新点 | 第78页 |
| 8.3 反思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ABSTRSCT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