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2.描述统计法 | 第16页 |
3.模型法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评述 | 第19-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非经济性公共品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2 转移支付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 | 第21-25页 |
2.2.1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与公共品供给 | 第21-22页 |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与公共品供给 | 第22-23页 |
2.2.3 中国式分权与公共品供给 | 第23-25页 |
2.3 转移支付与公共品供给 | 第25-26页 |
2.3.1 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 第25页 |
2.3.2 转移支付与公共品供给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作用机理 | 第28-36页 |
3.1 地方政府支出决策对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的反应模型 | 第29-34页 |
3.1.1 理论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29-30页 |
1.地方政府财力支出分析 | 第29页 |
2.地方政府财力来源分析 | 第29-30页 |
3.1.2 企业、居民和政府的目标函数构建 | 第30-31页 |
1.企业目标函数 | 第30-31页 |
2.居民目标函数 | 第31页 |
3.地方政府目标函数 | 第31页 |
3.1.3 理论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31-34页 |
1.财政分权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2.转移支付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作用机理 | 第34页 |
3.2 根据模型均衡结果提出研究假设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现状 | 第36-49页 |
4.1 我国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现状:以教育供给为例 | 第36-41页 |
4.1.1 从产出视角分析供给状况 | 第36-37页 |
4.1.2 从投入视角分析供给状况 | 第37-39页 |
4.1.3 从地区差异视角分析供给状况 | 第39-41页 |
4.2 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不足及改善的制度基础:财政分权体制 | 第41-43页 |
4.2.1 我国分权制度简介 | 第41页 |
4.2.2 财政分权对央地财政收支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弥补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制度基础:转移支付制度 | 第43-49页 |
4.3.1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简介 | 第44页 |
4.3.2 转移支付的总量分析 | 第44-45页 |
4.3.3 转移支付的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4.3.4 转移支付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46-49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49-58页 |
5.1 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 第49-51页 |
5.1.1 变量选取 | 第49-50页 |
5.1.2 变量描述统计 | 第50-51页 |
5.2 模型设定 | 第51-52页 |
5.3 模型估计结果和实证分析 | 第52-57页 |
5.3.1 模型估计结果 | 第52-54页 |
5.3.2 模型实证分析 | 第54-56页 |
1.财政分权的影响效应 | 第54-55页 |
2.转移支付的影响效应 | 第55-56页 |
3.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 | 第56页 |
5.3.3 稳健性检验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