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软土地基管桩处理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依据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2-13页
    1.3 本文的研究第13-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3 研究方法第14页
        1.3.4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机理和受力性能分析第16-36页
    2.1 预应力管桩的类型第16页
    2.2 预应力管桩桩型的选择第16-18页
        2.2.1 桩基选型第16-17页
        2.2.2 桩的分布第17-18页
    2.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机理第18-20页
        2.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组成及变形特性第18-19页
        2.3.2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设计第19-20页
    2.4 预应力管桩设计计算方法第20-21页
        2.4.1 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原则第20-21页
        2.4.2 管桩基础设计计算要点第21页
    2.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力学性能的分析第21-30页
        2.5.1 竖向承载力的分析第21-25页
        2.5.2 水平承载性状的分析第25-26页
        2.5.3 预应力管桩桩侧阻力的计算第26-30页
    2.6 预应力管桩的挤土效应第30-35页
        2.6.1 挤土效应第30页
        2.6.2 挤土机理的分析第30-32页
        2.6.3 挤土效应对侧阻的分析第32-34页
        2.6.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群桩效应受力分析第34页
        2.6.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群桩效应受力分析第34-35页
    2.7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有限元模拟分析第36-53页
    3.1 ABAQUS有限元分析第36页
        3.1.1 ABAQUS组成及功能简介第36页
    3.2 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第36-42页
        3.2.1 线弹性模型第36-38页
        3.2.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第38-41页
        3.2.3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第41-42页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2-49页
        3.3.1 模型的基本假定第42页
        3.3.2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3.3.3 网格划分第44-45页
        3.3.4 不同施工工艺下产生的挤土效应分析第45-47页
        3.3.5 桩径与桩长变化对挤土效应的分析第47-49页
    3.4 单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工程案例分析第53-69页
    4.1 项目概况第53-55页
    4.2 群桩的概述第55-56页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6-63页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4.3.2 定义材料特性第58页
        4.3.3 网格划分第58-59页
        4.3.4 桩径与桩长不变时,桩体的入土深度变化对挤土效应的分析第59-60页
        4.3.5 桩径与桩长变化对承载力的分析第60-62页
        4.3.6 不同施工工艺下,桩径不同时,承载力的变化对比第62-63页
    4.4 桩体沉降量的分析第63-67页
        4.4.1 方案划分第63页
        4.4.2 网格划分第63-64页
        4.4.3 数值分析第64-67页
    4.5 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施工方法第69-79页
    5.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第69-70页
        5.1.1 静压法沉桩机理第69页
        5.1.2 静压法适用范围第69-70页
        5.1.3 静压桩施工第70页
    5.2 预应力管桩从四周向中间施工设计的分析第70-77页
    5.3 周边环境受到的影响第77页
    5.4 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州市省道干线沥青路面病害及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地源热泵管群温度场的换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