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乳腺肿瘤论文

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4-16页
前言第16-25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6-23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23-25页
一、TPGS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第25-52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28-38页
        1.1.1 材料和仪器第28-30页
        1.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第30页
        1.1.3 TPGS的表面修饰第30-31页
        1.1.4 DOX@MSNs-TPGS的合成第31页
        1.1.5 MSNs-TPGS的物理化学特征第31页
        1.1.6 确定包封率及载药率第31页
        1.1.7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第31-32页
        1.1.8 细胞培养第32-33页
        1.1.9 纳米颗粒的体外细胞摄取和内化机制第33-34页
        1.1.10 MTT评价MSNs-TPGS的生物相容性第34页
        1.1.11 测定载DOX@MSNs-TPGS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第34-35页
        1.1.12 凋亡测定第35页
        1.1.13 凝胶电泳第35-37页
        1.1.14 体内研究第37-38页
        1.1.15 统计分析第38页
    1.2 结果与讨论第38-50页
        1.2.1 DOX@MSNs-TPGS的合成和表征第38-41页
        1.2.2 体外药物缓释实验第41-42页
        1.2.3 细胞摄取和内吞机制第42-44页
        1.2.4 生物相容性第44页
        1.2.5 体外细胞毒研究第44-46页
        1.2.6 细胞凋亡第46-47页
        1.2.7 蛋白质印迹第47-48页
        1.2.8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估第48-49页
        1.2.9 体内成像第49-50页
    1.3 小结第50-52页
二、上转换和持久发光纳米载体精确成像引导光热疗法第52-69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54-58页
        2.1.1 材料和仪器第54-55页
        2.1.2 持久性发光纳米载体(PLNs)的合成第55-56页
        2.1.3 上转换和持久发光纳米载体(UPLN)的合成第56页
        2.1.4 上转换和持久发光纳米载体(UPLNs)负载中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第56页
        2.1.5 合成ICG和UPLNs共着mSiO_2纳米粒子第56页
        2.1.6 特征第56-57页
        2.1.7 不同样本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7页
        2.1.8 持续发光成像和体外不同样品的光热疗效第57页
        2.1.9 持续发光成像和体内不同样品的光热疗效第57-58页
        2.1.10 统计分析第58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8-67页
        2.2.1 物理化学特征第58-59页
        2.2.2 产品的光学性能第59-61页
        2.2.3 产品的光热性能第61-62页
        2.2.4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第62-64页
        2.2.5 体内不同样品的持续发光成像第64-65页
        2.2.6 体内肿瘤的光热效率第65-67页
    2.3 小结第67-69页
全文结论第69-71页
论文创新点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87页
综述 智能化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诊治中的最新进展第87-110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98-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GF-β反式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SDPR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