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送达难问题的综合治理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第一节 民事送达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民事送达的概况 | 第14页 |
第三节 民事送达的制度价值和功能 | 第14-16页 |
一、送达的通知功能 | 第14-15页 |
二、送达的程序保障和权利保障功能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送达难问题的具体体现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一、条文过于简单 | 第16页 |
二、送达人员混乱、责任不明 | 第16-17页 |
三、责任追究机制和权利救济措施未建立 | 第17页 |
第二节 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一、送达量大,送达成本高 | 第17-18页 |
二、规避、阻碍送达现象突出 | 第18页 |
三、信息不通畅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具体的送达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一、直接送达 | 第19页 |
二、邮寄送达 | 第19-20页 |
三、留置送达 | 第20-21页 |
四、公告送达 | 第21-22页 |
五、电子送达 | 第22页 |
六、委托送达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送达难问题的成因 | 第24-28页 |
第一节 核心原因 | 第24-25页 |
一、人口管理制度落后 | 第24页 |
二、市场主体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外部原因 | 第25-28页 |
一、立法的缺陷 | 第25页 |
二、法院的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三、社会层面的阻滞因素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送达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 第28-40页 |
第一节 “人”的管控 | 第28-30页 |
一、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机制 | 第28页 |
二、加强市场主体的管控 | 第28页 |
三、获取有效的送达地址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立法方面的完善 | 第30-34页 |
一、设置专门的送达机构 | 第30-31页 |
二、送达费用的分配 | 第31-32页 |
三、改变送达顺位的限制 | 第32页 |
四、构建受送达人的义务属性理论 | 第32-33页 |
五、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和权利救济措施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实践方面的完善 | 第34-35页 |
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第34页 |
二、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既有送达方式的完善 | 第35-40页 |
一、直接送达的完善 | 第35-36页 |
二、邮寄送达的完善 | 第36页 |
三、留置送达的完善 | 第36-37页 |
四、公告送达的完善 | 第37-38页 |
五、委托送达的完善 | 第38页 |
六、电子送达的完善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