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 第17-19页 |
·论文的主要思路 | 第17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9-24页 |
·做市商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0页 |
·做市商制度的概念 | 第19页 |
·做市商制度的分类 | 第19-20页 |
·做市商制度的成本与风险 | 第20-22页 |
·做市商制度的成本 | 第20-21页 |
·做市商制度的风险 | 第21-22页 |
·做市商制度对债券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做市商制度与市场流动性 | 第22页 |
·做市商制度与市场稳定性 | 第22-23页 |
·做市商制度与市场有效性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4-37页 |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 第24-28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2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7页 |
·流动性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27-28页 |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 第28-31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28-2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0页 |
·稳定性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30-31页 |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31-35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2-33页 |
·有效性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33-35页 |
·对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内部因素 | 第35-36页 |
·外部环境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外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美国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7-38页 |
·做市商的权力与义务 | 第37页 |
·做市商的监控与考核机制 | 第37-38页 |
·做市商的风险控制手段 | 第38页 |
·做市商的激励措施与政策支持 | 第38页 |
·欧元区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8-39页 |
·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 第38-39页 |
·采用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 | 第39页 |
·有效的监管与评估机制 | 第39页 |
·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 | 第39页 |
·日本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9-40页 |
·做市商的义务与权利 | 第40页 |
·做市商的做市水平 | 第40页 |
·做市商制度的完善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建立完善的竞争性做市商制度 | 第42-43页 |
·增加做市商的数目 | 第42页 |
·增加做市的债券品种 | 第42-43页 |
·提高做市商的做市水平 | 第43页 |
·完善做市商制度的激励措施与政策支持 | 第43-44页 |
·完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加强政策扶持 | 第43-44页 |
·建立多层次的做市商市场体系 | 第44页 |
·构造合理的做市商结构与体系 | 第44页 |
·大力发展做市商内部市场 | 第44页 |
·完善做市商制度的监管与评估机制 | 第44-45页 |
·完善监管机制 | 第44-45页 |
·完善评估机制 | 第45页 |
·完善做市商制度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45-47页 |
·建立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 第45页 |
·大力提高做市商的风险控制水平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B 实证分析数据表 | 第54-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