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2.1 肩胛骨概述 | 第12-15页 |
2.1.1 肩胛骨解剖 | 第12-13页 |
2.1.2 肩胛骨的运动及相关肌肉 | 第13页 |
2.1.3 肩胛骨在上肢运动中的角色 | 第13-15页 |
2.1.4 肩胛骨运动异常的影响 | 第15页 |
2.2 肩胛骨动力异常概述 | 第15-23页 |
2.2.1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诊断 | 第16-17页 |
2.2.3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分型 | 第17-18页 |
2.2.4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分型的诊断 | 第18-19页 |
2.2.5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原因 | 第19-20页 |
2.2.6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治疗 | 第20-23页 |
2.3 表面肌电的应用 | 第23-25页 |
2.3.1 表面肌电的概述 | 第23-24页 |
2.3.2 肩胛骨动力异常的表面肌电表现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34页 |
3.1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3 测试设备及过程 | 第26-30页 |
3.3.1 体重及身高测试 | 第26页 |
3.3.2 肩关节稳定性(Y-balance)测试 | 第26-27页 |
3.3.3 胸小肌指数(PMI)测量 | 第27页 |
3.3.4 肩胛骨指数(SI) | 第27页 |
3.3.5 肩胛骨外侧移位试验(LSST) | 第27页 |
3.3.6 肌电测试 | 第27-30页 |
3.4 康复方案设计及应用 | 第30-33页 |
3.4.1 康复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3.4.2 康复方案应用 | 第31-33页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33-34页 |
4 结果 | 第34-40页 |
4.1 胸小肌指数(Pectoralis minor index,PMI) | 第34页 |
4.2 肩胛骨指数(Scapular index,SI) | 第34-35页 |
4.3 肩胛骨外侧移位试验(LSST) | 第35页 |
4.4 肩关节稳定性(Y-balance)测试 | 第35-36页 |
4.5 目标肌肉在目标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 | 第36-38页 |
4.5.1 斜方肌上束在W动作中的MVC% | 第36页 |
4.5.2 斜方肌中束在T动作中的MVC% | 第36-37页 |
4.5.3 斜方肌下束在Y动作中的MVC% | 第37页 |
4.5.4 前锯肌在推肩俯卧撑动作中的MVC% | 第37-38页 |
4.6 肩胛带肌肉在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38-40页 |
4.6.1 肩胛带肌肉在屈曲动作中的 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38页 |
4.6.2 肩胛带肌肉在外展动作中的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38-39页 |
4.6.3 肩胛带肌肉在前臂抵墙滑行动作中的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39-40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0-46页 |
5.1 康复训练前后胸小肌指数(PMI)的变化 | 第40-41页 |
5.2 康复训练前后肩胛骨指数(SI)的变化 | 第41-42页 |
5.3 康复训练前后肩胛骨外侧移位试验(LSST)的变化 | 第42页 |
5.4 康复训练前后肩关节稳定性(Y-balance)测试的变化 | 第42-43页 |
5.5 目标肌肉在目标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 | 第43-44页 |
5.6 肩胛带肌肉在肩关节屈曲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44页 |
5.7 肩胛带肌肉在肩关节外展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44-45页 |
5.8 肩胛带肌肉在前臂抵墙滑行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MVC%)以及肌肉激活比率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