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8页 |
二、研究范畴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牡丹亭还魂记》戏核及明清演出版本特点 | 第11-30页 |
第一节 《牡丹亭还魂记》成书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惊梦》思想内涵 | 第13-19页 |
第三节 《惊梦》在明清两代的演出版本得失 | 第19-28页 |
一、刊刻本《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 | 第19-24页 |
二、两个梨园钞本 | 第24-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惊梦》舞台表演嬗变 | 第30-53页 |
第一节 梅兰芳的精湛演绎 | 第30-37页 |
一、梅兰芳演绎概述 | 第31-34页 |
二、舞台演出的改动 | 第34-35页 |
三、电影演出的特点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传统版《游园惊梦》演出特点 | 第37-47页 |
一、台湾徐露、高蕙兰版身段特点 | 第38-45页 |
二、武汉杨菊苹、杨玉华版剪裁特点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当代舞台演出特点 | 第47-50页 |
一、压缩删减 | 第48-50页 |
二、趣味通俗化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不同时代审美意识对《惊梦》演出的影响 | 第53-60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 | 第53页 |
第二节 清代中期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參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