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汝溪河甲藻水华的发生过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综述第12-22页
    1.1 三峡工程与甲藻水华第12-15页
        1.1.1 三峡工程第12页
        1.1.2 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第12页
        1.1.3 三峡库区甲藻水华第12-13页
        1.1.4 甲藻水华形成机制第13-15页
    1.2 PCR检测方法第15-18页
        1.2.1 PCR技术第15-16页
        1.2.2 荧光定量PCR第16-18页
    1.3 甲藻系统发育第18-19页
        1.3.1 系统发育第18-19页
        1.3.2 分子标记的选择第19页
        1.3.3 淡水甲藻系统发育研究第19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5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汝溪河甲藻的物种鉴定及系统学研究第22-32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5页
        2.2.1 样点设置第22页
        2.2.2 样品采集第22-23页
        2.2.3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3 结果分析第25-31页
        2.3.1 汝溪河甲藻形态学特征第25页
        2.3.2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第25-26页
        2.3.3 基于28SrDNA序列的甲藻系统发育树第26-31页
    2.4 讨论与分析第31-32页
第3章 汝溪河水体中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32-44页
    3.1 前言第3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3.2.1 浮游藻类采集第32页
        3.2.2 水体理化指标的测定第32-33页
        3.2.3 滤膜DNA的提取第33页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3-34页
        3.2.5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2页
        3.3.1 针对汝溪河水华甲藻的特应性引物设计与特异性引物验证第34-35页
        3.3.2 汝溪河涂井乡甲藻的年际变化第35-37页
        3.3.3 汝溪河坪山大桥甲藻的年际变化第37-40页
        3.3.4 汝溪河水体理化参数年际变化第40-42页
    3.4 讨论与分析第42-44页
第4章 汝溪河底泥中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44-50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2.1 底泥采集第44页
        4.2.2 底泥DNA提取第44-45页
        4.2.3 DNA纯度检测第45页
        4.2.4 荧光定量PCR第45页
        4.2.5 底泥营养盐的测定第45页
        4.2.6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4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4.3.1 汝溪河底泥中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45-47页
        4.3.2 汝溪河底泥中理化参数的年际动态变化第47-48页
    4.4 讨论与分析第48-50页
第5章 汝溪河甲藻水华形成过程第50-62页
    5.1 前言第5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5.2.1 水体与底泥中甲藻定量第50页
        5.2.2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50-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5.3.1 汝溪河水体与底泥中甲藻拷贝数的比较分析第51页
        5.3.2 汝溪河甲藻拷贝数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第51-53页
        5.3.3 甲藻拷贝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以及RDA分析第53-56页
    5.4 讨论与分析第56-62页
        5.4.1 上层水体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56-58页
        5.4.2 下层水体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58页
        5.4.3 底泥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58-59页
        5.4.4 汝溪河甲藻水华形成过程第59-6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6.1 前言第62页
    6.2 汝溪河甲藻的分子系统研究第62页
    6.3 汝溪河水体中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62页
    6.4 汝溪河底泥中甲藻年际动态变化第62-63页
    6.5 汝溪河甲藻水华形成过程第63页
    6.6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6页
硕士期间学术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AOD的遥感反演参数快速构建方法研究
下一篇: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水生食物网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