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水生食物网结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稳定同位素食物源判定和食物网构建的理论基础第14-17页
        1.2.2 湿地食物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第17-21页
        1.2.3 湿地生物营养级确定和生态系统食物网构建第21-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6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6-3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6-27页
    2.2 样品采集第27-28页
    2.3 样品处理与实验室分析第28-29页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9-31页
        2.4.1 消费者营养级计算(TL)第29页
        2.4.2 消费者食物组成计算第29-30页
        2.4.3 营养结构计算第30-31页
    2.5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3章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第32-50页
    3.1 自然湿地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第32-37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32页
        3.1.2 结果分析第32-37页
    3.2 恢复湿地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第37-40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37页
        3.2.2 结果分析第37-40页
    3.3 受干扰湿地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第40-43页
        3.3.1 材料与方法第40页
        3.3.2 结果分析第40-43页
    3.4 鱼类体长-体重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关系第43-47页
        3.4.1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3.4.2 结果分析第43-47页
    3.5 讨论第47-50页
        3.5.1 POM组成及消费者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第47-48页
        3.5.2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与体长关系第48-50页
第4章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消费者营养级及营养结构第50-60页
    4.1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消费者营养级变化第50-54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50页
        4.1.2 结果分析第50-54页
    4.2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消费者营养结构第54-56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54页
        4.2.2 结果分析第54-56页
    4.3 讨论第56-60页
        4.3.1 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营养级及变化特征第56-58页
        4.3.2 消费者营养结构变化特征第58-60页
第5章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消费者食物源结构第60-6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页
    5.2 结果分析第60-62页
        5.2.1 自然湿地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食物组成第60-61页
        5.2.2 恢复湿地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食物组成第61-62页
        5.2.3 受干扰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食物组成第62页
    5.3 讨论第62-64页
第6章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水生食物网模型初步构建第64-7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4页
    6.2 结果分析第64-71页
        6.2.1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不同生物功能群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食源分析第64-67页
        6.2.2 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水生食物网模型第67-69页
        6.2.3 三江平原恢复湿地水生食物网模型第69-70页
        6.2.4 三江平原受干扰湿地水生食物网模型第70-71页
    6.3 讨论第71-7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74-76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致谢第88-9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汝溪河甲藻水华的发生过程
下一篇:水位变化下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磷释放规律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