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流技术对溶菌酶与双重响应微凝胶的亲和性变化的动力学控制与活性评估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微凝胶及其分类 | 第15-20页 |
1.2.1 pH响应型 | 第16-17页 |
1.2.2 温度响应型 | 第17-19页 |
1.2.3 pH和温度双重响应型 | 第19-20页 |
1.2.4 其他响应型 | 第20页 |
1.3 微凝胶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3.1 乳液聚合 | 第21-22页 |
1.3.2 悬浮聚合 | 第22页 |
1.3.3 沉淀聚合 | 第22页 |
1.3.4 分散聚合 | 第22-23页 |
1.3.5 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 | 第23页 |
1.4 微凝胶的结构类型 | 第23-24页 |
1.4.1 无规共聚结构 | 第23页 |
1.4.2 接枝共聚结构 | 第23-24页 |
1.4.3 互穿网络结构 | 第24页 |
1.4.4 核壳结构 | 第24页 |
1.5 微凝胶的应用 | 第24-27页 |
1.5.1 生物医学应用 | 第25-26页 |
1.5.2 环境应用 | 第26页 |
1.5.3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1.6 停流技术及其应用 | 第27-28页 |
1.6.1 微凝胶的动力学 | 第27-28页 |
1.6.2 停流技术的应用 | 第28页 |
1.7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双重响应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41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实验使用的药品与试剂 | 第31-32页 |
2.2.2 实验使用的仪器 | 第32页 |
2.2.3 双重响应微凝胶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4 仪器表征 | 第33-34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34-39页 |
2.3.1 微凝胶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4-35页 |
2.3.2 微凝胶的粒径分析 | 第35-36页 |
2.3.3 微凝胶的pH响应性 | 第36页 |
2.3.4 微凝胶的温度响应性 | 第36-38页 |
2.3.5 微凝胶pK_a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微凝胶对溶菌酶吸附与解吸附动力学 | 第41-56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溶菌酶与微凝胶络合物的制备 | 第42页 |
3.2.3 仪器与表征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3.3.1 不同组分微凝胶的吸附能力 | 第43-45页 |
3.3.2 微凝胶对不同浓度溶菌酶的吸附 | 第45-50页 |
3.3.3 吸附与解吸附后溶菌酶的活性 | 第50-52页 |
3.3.4 微凝胶对溶菌酶的解吸附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5页 |